1 / 6
文档名称: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调研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文档库 2014/11/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调研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武夷学院裘国伟
2007年7月31日至8月9日,我们“武夷山双遗产文化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先后对武夷山市自然保护区、古汉城遗址等地以及武夷山市周边有关县、市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察调研,并走访了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和南平市及相关县市的文体局领导。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全市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
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境内有“碧水丹山”、“奇秀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更是闽越文化的摇篮。古越人特有的葬俗“架壑船棺”、“虹桥板”等古物,历经3800多年的风风雨雨,留存至今。武夷山的城村汉城遗址,距今2000多年,面积48万平方米,是江南保存最完整和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城市遗址。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武夷山生活40余年,期间广收门徒,著书讲学,使武夷山一度成为东南文化学术中心,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之雅称。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二、武夷山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现状
(一)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存
武夷山所属的南平自古是闽地与中原交流的通道,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一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面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自具特色。全市现有文化系统管理的博物馆12所,馆藏文物19433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浦城县猫儿弄山商代窑址和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相继获得2005年度、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全市现有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武夷山市下梅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建瓯市、邵武市、武夷山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2处:武夷山五夫镇和延平区峡阳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4处:浦城观前村、延平南山大垻村、武夷山市兴田村、光泽县崇仁村。
(二)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古道、古关隘
闽北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尤其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北方遗民南迁,给闽北留下了一些著名的古道和古关隘,
而其中跨越武夷山脉的三大古道尤为著名,是中原文化南移的
主要通道,也是古闽越人南征北战的重要隘口。“衣冠南渡”、王审之入闽、理学南移、霞客壮游等经这三大古道留下诸多文化遗存赋予它们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三大古道是:以武夷山分水关为标志的崇安古道、以杉关为标志的光泽古道、以仙霞关为标志的浦城古道。
崇安分水关与崇安古道。分水关又名大关,是当年闽赣交通的要冲,距武夷山市区西34公里,海拔1400多米,在武夷山通往中原的九大关隘中的地位首屈一指。《读史方舆纪要》介绍:“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嘉定间,郡守史弥坚增修,后废。开庆元年修复,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亦曰大关。”[1]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隘口上公路旁的一块写着“武夷山-江西”的分界路标。
杉关与光泽古道。杉关地处武夷山脉,在光泽县止马镇以西6公里,为闽、赣边界要塞,故称“瓯闽西户”,“其冲要推闽陆道第一”。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清咸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