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关于黄河的传说.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黄河的传说.doc

上传人:lily8501 2022/5/1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黄河的传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2页 /总页数 7 页
关于黄河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4.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5. 三门峡名称的由来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似乎只有鬼神才能通过;人门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
第4页 /总页数 7 页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条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黄河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相峙的壶口,就看到了我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高度一般在15~20米之间,虽然在我国众多的瀑布中,高度不算很大,然而它的水量却是我国瀑布中的。滚滚黄河水从高空跌入只有30~50米宽的石槽里,水花飞溅,水声震天,激流澎湃,雾气冲天。登高观望,好像一把特大茶壶向外倒水,冲力很大,形成了“混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的景象。壶口之名便由此而来。
观壶口瀑布,令人惊心动魄。巨量的河水,似银河决口,大海倒悬。那气势,那声响,当是华夏国土上最为雄壮的奇观了!数里之外,便可听到壶口瀑布的轰鸣。瀑布激起的团团水烟雨雾,远远即可看见。倘若走到壶口瀑布附近的岩石上,则会感到土地在剧烈地颤抖,山谷间则回荡着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