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针对地高效地阅读一篇学术论文的经验汇集问题: 看论文的时候, 明明觉得有的部分可以先忽略或者跳过, 但还是心里不踏实。一旦跳过后面就看得心浮气躁, 怎么办?这个问题出现好长时间了。以前看文献不多, 索性读完…现在越来越需要选择性地读…每次都很抓狂…其实我看教材也有这个毛病。经验一 1. 摘要最重要:搞清楚摘要中作者的问题意识。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怎样的问题,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这样的目的一是明白整篇文章的因果逻辑关系, 二是在自己内心对作者提出问题, 然后在文中寻找问题的解答。向作者提问, 并且赋予这篇文献在自己知识库中的重要性,比单纯搞清楚作者说了什么更重要。 2. 通过大标题和段落核心句了解文章框架:学术文献一般都会将重点句放在段落首句,或者尾句,通过标题和首尾句确定这一段是否有重要的观点,是否有自己未解问题的答案。 3. 带着问题看文献:我要从这篇文献中获得什么,如果是观点,在摘要中就可以获得,如果是研究方法, 那就从方法中寻找, 如果是核心文献, 那就仔细研读。总之首先在摘要中提问题,然后再开始阅读有可能帮助题主解决担心错过什么的问题。 4. 完整具体的知识库:知识库越丰富,越完备,就越能有效地利用上述三个方法;越能快速的阅读文献, 越能不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这是硬功夫, 是从踏踏实实一篇一篇精读中得来的。经验二我的建议是, 在导师的帮助下有目的性地阅读某篇文献。第一遍的时候通读, 掠读文献的全部内容,但尽量逐字逐句,可以不必认真推演公式或逻辑。第二遍读是目的性精读,将导师布置的任务从文献中找出来。( 这里第一遍比较痛苦, 这是问主主要想问的问题, 解决方式就是不要管懂不懂, 阅读下去! 第二遍是解决问题的, 只有知道全篇的梗概才能很好的知道哪部分是直接切题的, 哪部分是无关紧要的, 但这并不是浪费时间, 不切题的东西或许能够引申出很好的内容。) 但是这两遍( 不一定是两遍了, 因为第二遍读的时候是会反复的) 阅读并不能很好的让问主确切地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吸收了全部内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最重要的环节: 重写重要内容! 记笔记固然是好办法, 但是笔记永远是别人的精华, 而重写就是自己的东西。当然骗自己的重写与笔记毫无二致, 我个人做过一段时间这样的重写, 后来发现对于理解东西并没有帮助,只是知道了需要什么在哪里去找而已,只是停留在“知”的阶段,没有到“识”。一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