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印度华人饱经沧桑.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印度华人饱经沧桑.doc

上传人:住儿 2022/5/22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印度华人饱经沧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印度华人饱经沧桑
阿 荒 华人遍及全世界。可与很多国家不同,印度华人越来越少,人口大量外流;华人社区日见凋敝,中华文化难以寻觅;华人社会地位不高,无法融入当地社会。

华人由五万锐减到三千

上世纪人中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非常少,年轻的华人大多离开了印度。印度华人生活在加尔各答的最多,其次在孟买和首都新德里,少数在安德拉邦首府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等地。
加尔各答的一位老华人说,自己老了,已经70多岁了,哪儿也不想去,就在这里终老一生算了,但他的两个儿子是要走的。他感叹,过去上百年形成的华人圈现在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印度要不了几年就很难见到华人了。
当然,当地华人中也有人乐观地认为,随着中印贸易的发展,来印度定居的华人会超过离开的华人,改写在印华人减少的事实。

中国城内正人去楼空



加尔各答市区东部,有一处比较特别的路标,它不仅标有常见的英语、印度语和孟加拉语,而且还有在加尔各答不常见的汉语。这个地方叫“唐格拉”,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城”。
研究者认为,1780年来加尔各答定居的安储是移民印度的第一位中国人。据英国皇家档案馆资料显示,安储到印度后,向英印政府租了650英亩土地开办糖厂。安储的墓至今还在距加尔各答25公里处的阿其普尔小村边。这个村庄位于胡格里河岸边,是安储建立的。安储墓已成为了加尔各答华人的一处圣地,每当春节来临,华人都要举家来祭拜。
安储到印度后,接连有华人来到印度谋生。来的华人多了,便有了后来的中国城。可如今的中国城,正慢慢地凋敝、消失。
这个方圆约10公里的中国城内,10年前还有8000以上的华人,而今只剩1000余人,原来的华人很多已离开了中国城、离开了印度。只有到春节期间,一些华人回到印度与家人团聚,中国城内才会有一些中华文化的印痕:临时搭建的中国牌楼、悬挂的红灯笼、红纸金字的春联、朱红色的大门……
中国城内的华人传统上以皮革业、制鞋业、木材加工业、餐饮业、美容美发业、牙医等为主,这些传统的产业对年轻一代华人已失去了吸引力,他们受教育程度比先辈高出许多,视野开阔许多,许多人已移民到了外国。
而今的中国城的命运,更是岌岌可危。
华人在中国城内众多传统产业中,以皮革制造业为重,一度拥有200多家皮革厂,每天处理的皮革数量,占据全印度的1/5。由于皮革业污染环境严重,当地政府于2002年颁布法令,让皮革厂搬迁到郊区重建,且必须添置污水处理设备。
华人经营的皮革厂多属小规模,难以承担搬迁建新厂的资金压力。目前,只有6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华***革厂搬迁到新址,其余170多家小皮革厂都准备关张改行。
这个走过漫长岁月的中国城在一天天消蚀,也正如曾经的印度华人盛况一样,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和回顾里了。
在印度,也有过“唐人街”的历史。加尔各答曾有过一条叫“中山街”的“唐人街”。上世纪60年代前,那里华人商埠林立,今日虽然名字依旧,但“唐人街”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难以搜寻的几处冷清、败落的遗迹,聊以给人一点点伤悲的回忆。

仅存的华人学校与中文报纸

能够承载中华文化的华人学校和中文报纸,在印度仅各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