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家校合作采访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2,469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校合作采访提纲.doc

上传人:幸福人生 2022/5/22 文件大小:2.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校合作采访提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校合作采访提纲
家校合作采访提纲
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采访主题:不齐,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学校是否采取
有效措施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如果采取,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校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有效措施:
,唤醒家长家教意识。
通过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识到,一些家长不愿意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根本原因还是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一些家长虽然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只要把子女抚养好了就可以了。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从加强宣传教育入手,积极唤醒家长的家教意识。
2.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家长的到校听课率。
深入调查家教中的焦点、难点问题,从家长的需要出发开展教学。
3. 向家长展示其子女在学校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特长发展情况,鼓励家长乐于与学校联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更好地发展。
,消除家长不敢、不愿与教师交流的局面。
,存在着“5+2=0”的现象, 即学生星期一至星期五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在星期六、星期天这两天里因父母不同形式的教育而完全抵消了,使得学生在一个星期里能学到的东西只为0。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5+2=0”它真实的反映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周末回到家里后,由于教育的不联系或滞后,在周末的两天里,学生又回到了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于是被称之为“5+2=0”现象。
怎样面对“5+2=0”这种现状呢?与其消极的逃避,不如从容的面对。
一、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1.加强家校联系
多提供家长了解子女的机会。许多家长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其实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怎样让家长主动的来关心学生呢?有时也可以给家长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作业。如每天要求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和家长说,把学的课文读给家长听,把看的故事向家长讲一讲;学生家庭作业做完后请家长签上大名;尽可能的多开展一些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这样,在无形中迫使家长在平时多关心子女,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形成合力。作为教师,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只有“逼”他们去关心孩子,才是上策。
2.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想法很多时候让人难以理解。作为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做朋友,而且特别要与所谓的“特殊生”做朋友,“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从他们身上总能找到闪光点,
如果你能抓住他的心,让他们喜欢你,那他们就会最听你的话。那一定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校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学生身边抓起,切实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和细处。学生的德育是与生活离不开的,学生是在德育中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情感升华的。教育不是真空,空洞的理论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只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和厌烦。只有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做扎实,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校的育人环境抓起,从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小事抓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的得到强化,以抵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父母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师、学校的责任,父母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取着重要的作用。
1.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育人方法
首先,父母亲要正确地看待孩子。“孩子是人,孩子是未成年人,孩子是最终要成年的人。”这是父母亲应有的孩子观,也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就需要做父母亲的多去学习,因此,有条件父母亲看一些家庭教育的书报等,提高自己教育子女的水平;也可以定期参加学校的家长学校学习、家长会等,向老师,向其它有经验的家长学习。其次,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要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总之,只有家长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就可以成人成才的。
2. 引导孩子过好双休日
在周末老师一般会布置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因此父母亲要监督孩子按时保质完成家庭作业,如果一些问题不懂,可以指导,但是不能包办。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