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水源热泵水源井论证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31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源热泵水源井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mazhuangzi1 2022/5/26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源热泵水源井论证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10总论
编制论证报告书的目的
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储存能源,重视能源的储存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保持地下水采补平衡,对环境不产生影响。因所使用的井均为灌采两用井,为此,非常重视成井技术和成井质量。地下水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温度比较稳定,储能效果显著。夏季储存的水温高于原含水层水温,冬季储存的水温低于原含水层水温,反季节利用,大幅度提高系统供暖和制冷效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而利用地表水的水源热泵,因地表水受气温影响明显,能源储存效果较差。同时,受地表水体的限制,使用有一定局限性。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热泵系统,只采不灌,不重视成井技术和成井质量,不重视能源的储存,更不重视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我国,是不允许的。为此,不少地区水资源管理部门严格限制这种水源热泵系统的发展。天津市因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超采容易引起环境地质问题,采用地下水作为介质的水源热泵系统,必需采取采灌并举的方法,使地下水来灌平衡,同时也起到储能的作用。
34地下储能系统经济效益比较
"管井灌采地下水应用于冷暖空调的试验研究"曾对目前采用的几种冷暖空调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比,其结果如下:
固定设备投资:
地下储能系统每万平方米投资为195万元。与其他空调设备比较(比较条件:
建筑面积I万室内温度冬季保证18-22°C,夏季24-28°C)(详见表3-1)。
运行费用比较:
冬夏两季与其它空调设备相比较,电价按
,燃油
,人工费
,管井灌/采平衡。冬季运行11小时,夏季运行11小时。(详见表3-2)。
从上表分析,三种空调平均年运行xx
,而使地下储能仅
。是其他平均运行费的42%。即每年平均节约运行费
,8年以内即可收回投资。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地下储能空调系统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它的前期投资比其他类型空调系统节省14%左右的费用,运行费用连其它空调的一半都达不到。另外,使用地下储能占地面积也只有一般中央空调的,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就显然是更为合理的选择。从近年末投产的几处地下储能工程看,初投资与上述几种方式的空调系统基本持平,但运行费低于其它系统的一半,有的项目仅为其它系统的三分之一。
地下储能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利用地下水进行地下储能的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缓解地面沉降和解决工厂的储能问题,北京、上海和天津采用了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储能利用大都采用单井回灌方式,每年冬季或夏季,需用冷能或热能的工厂,用管井回灌的方法,将冷水或热水灌入含水层储存起来,在每年生产需用冷能或热能时再抽取使用。目前上海市有储冷井400余眼,冬灌冷水约200万立方米。储热井130余眼,夏灌热水600万立方米。天津市九十年代中期有回灌井78眼,年回灌量170万立方米,目前回灌量己降低。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一带地下水回灌规模也较大。由于成井技术及回灌技术存在一定问题,回灌井出现物理堵塞、气相堵塞、生物化学堵塞,导致回灌规模难于扩大。储能系统的正常运行,回灌是关键的环节,而地下水水质至关重要,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气体含量以及细菌和悬浮物及砂的含量,明显影响回灌效果。管井回灌由于地下水化学成分和物理成分往往引起物理堵塞(气相堵塞、悬浮物堵塞、砂堵)、化学堵塞(氢氧化铁沉淀、碳酸钙沉淀、金属滤水管和井管腐蚀生成的铁质沉淀物)、生物化学堵塞(铁细菌和硫酸还原菌造成的堵塞)等。
如果井水纯净度达到二万分之一的话,人眼已无法观测到悬浮物,一个4万的居民住宅区,制热工况每小时需要井水127立方米(井水温度18C),全天总水量为3048立方米,仅仅在7天的时间里将有1立方米悬浮物被灌入井内,必将导致系统运行瘫痪,无法正常工作。黑龙江电力局住宅工程
2004年12月xx回灌发生问题,截止
2005年4月,在该住宅楼的后面形成1米厚面积1平方公里的积水冰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荷兰IF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地下水储能技术研究和开发多年,在吸取中国地下水回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们难于解决的上述几方面问题进行研究,逐步得以解决,创造出荷兰式地下储能技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国推广地下储能工程近二百项,均为大型储能工程。该项技术是最早采用对井,互为灌呆井,对成井技术、回灌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实现地下水灌采平衡。利用地下含水层储能,并与热泵、热交换器联合使用实现建筑物冷暖空调。
近几年来,在受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