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槎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摘要】探讨不同分型挽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36例楼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根据AO分型为A、B、C3型,分别采用闭合手法复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及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3种固
岁,其中50岁以下40例,50岁以上196例,平均岁;全部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按骨折分类系统AO分型A1型27例,A2型25例,A3型23例,B1型18例,B2型23例,B3型20例,C1型27例,C2型32例,C3型41例;其中A1、A2、A3、B1、B2型当中有30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35例行手法复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有32例行手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B3、C1、C2、C3型当中,有25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35例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79例行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其中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及小夹板外固定失败后改用手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13例(表1)。表1各组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情况表组别例数平均
治疗方法
小夹板外固定法在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法闭合复位,并于骨折局部外敷中药纱条,4块夹板外固定腕关节于尺偏位,另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决定腕关节的固定位置(掌屈、背伸或中立位)、压垫的置放位置及掌背侧夹板的长短等。固定时间4〜8周,平均周。
石膏外固定法同上法在局麻下或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法复位,根据骨折移位方向,前
臂掌背侧石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掌屈位或背伸位,固定2周后调整石膏夹板位置于中立位。固定时间同上。
“T”形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部手术均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前臂置于旋后位,楼骨远端掌侧入路,在梯侧腕屈肌的楼侧切一纵形切口,经楼侧腕屈肌腱与梯动脉之间钝性分离,部分切开旋前方肌至骨折端后,行手法复位,牵引恢复挽骨原有长度,经关节外复位,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采用“T”形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3组病人复位固定后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疗效评定
参考文献报道的功能及复位评估标准[2]。
复位评定标准优:无畸形,无向背侧或掌侧成角,楼骨短缩3mm,关节面平整。良:轻度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0〜10°,楼骨短缩3〜6mm关节面错位2mm可:中度畸形,向背侧或掌侧成角11〜14,挽骨短缩7〜11mm,关节面错位2mm而4mmio差:严重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A15°,梯骨短缩>12mm关节面错位>4mm
功能评定标准优:无功能损害,无疼痛、麻木等主观症状,腕部无畸形,与健侧相比,
腕关节屈伸范围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10°,患肢握力较健侧减弱不明显,患侧为优势手5%,患侧为非优势手10%。良:轻微功能损害,但无主观症状,腕部轻度畸形,与健侧相比,腕关节屈伸范围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10〜15°,患肢握力较健侧轻微减弱,患侧为优势手减少5%^10%,患侧为非优势手减少10吟15%。可:关节功能不够理想,有轻度疼痛、麻木等主观症状,腕部畸形较明显,但尚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与健侧相比,腕关节屈伸范围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16〜20°,患肢握力较健侧明显减弱,患侧为优势手减弱11%〜20%,患侧为非优势手16%〜25%。差:关节功能差,工作能力减弱,日常生活受影响,腕部畸形明显,伴持续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与健侧相比,腕关节屈伸范围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在20。以上,患肢握力较健侧明显减弱,患侧为优势手减弱20%以上,患侧为非优势手减弱25%以上。
统计学处理方法3组功能和复位评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别比较A、B、C3型采用不同固定方法的优良率。
2结果
所有病人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个月。每例每次随访均予复位评分;伤后3个月开始进行功能评分;最后1次随访的得分为最后得分。结果见表2,3组当中AB型骨折复位评分优良率无显着性差别,功能评分小夹板外固定组及“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组,功能评分小夹板外固定组和“T”形钢板内固定组比较优良率无显着性差别;C组当中无论是复位评分还是功能评分,“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其它2组。
“T”形钢板组中有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随即配合石膏夹板外固定,经处理骨折愈合尚可;4例出现梯神经浅支损伤,经对症处理骨折及并发损害均得以愈合。“T”形钢板组中有5例、石膏组中有2例及夹板外固定组中有3例并发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严重影响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功能,骨折愈合并解除固定后经理疗、体疗有所恢复。石膏组中有7例、小夹板组中有8例发生皮肤局部坏死,石膏组及小夹板组中发生手部筋膜间室综合征共6例,经处理骨折及并发症均得以愈合。表2三组复位及功能评分结果(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