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docx

格式:docx   大小:20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docx

上传人:Celeste_18 2022/5/27 文件大小:20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配置,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声调是汉语语音的要素之一,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汉语有了声调,使汉语具备了抑扬顿挫音乐之美。每个声调具有自身的特点,前人曾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2]其实,方言不同,声调的调值也有差异,但总的看来,平声是长的,不大波动;上去入三声较短,或升或降或曲折。江永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3]这比较形象地描绘了不同声调的特点。所以,古人把平作为一大类,把上去入作为一类,即平仄两大类。诗词的声律,就是靠平仄来构成的(有时连四声也要讲究),由于平仄(或四声)在诗文中交替出现,就形成了抑扬起伏的不同语势,朗读起来,悦耳动听。古人从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类的声律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诗词均可用之。王骥德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义婉转,声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4]各种文体,对声律也有不同要求。
(一)诗的声律
近体诗除每句尾字之外,都是两字为一音步(顿),这两字中后面的字通常称为“节奏点”,因此,五言诗句有三个节拍,第二、四字和末一字是其节奏点;七言诗句有四个节拍,第二、四、六字和末一字是其节奏点。
近体诗声律的总原则,就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所谓平仄交替就是相邻的节奏点上的字必须平仄相反。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节拍上的用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使用:例如在同一句内,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就用仄声,而第六字用平声。相反,如果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就用平声,而第六字又用仄声。这样,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从对立到统一,读起来声调高低间隔,悦耳动听。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云|深处|有人|家。(平平平仄仄平平)
停车|坐爱|枫林|晚,(平平仄仄平平仄)
霜叶|红于|二月|花。(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外,还要求平仄对立、平仄相粘。
“平仄对立”是指近体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中节拍上(不包括句末的一字)的平仄用字,要做到相互对立。以七言绝句来说,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如果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同地位的字就用仄平仄;相反,如上句的这三字是仄平仄,下句就用平仄平。第三、第四句也是一样。
“平仄相粘”是指近体诗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节拍上的平仄用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求相粘。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以七言绝句为例,如果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用的是平仄平,那么第三句中相同地位的字也用平仄平;相反,第二句节拍上的字用的是仄平仄,第三句相同地位的字也用仄平仄。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粘”,违反这种规则叫“失粘”。比如张旭的七言绝句《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平平仄仄仄平平)
莫为轻阴便拟归。(仄仄平平仄仄平)
纵使晴明无雨色,(仄仄平平平仄仄)
入云深处亦沾衣。(仄平平仄仄平平)
通过诵读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