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缺乏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
薛琴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优生是配角中的“主角”,缺乏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
薛琴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优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只满足于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假象互动,鼓动学生答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假问题,缺少的是深层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始终紧随着教师被动地答问,缺少主动设疑的氛围;多数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视而不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此地机械、僵化、缺乏生命活力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以一种审视和探究的心态来重新反思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现状点击
(一)教师方面。
点击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生本”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思想没有彻底转变。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点击二:重“预设”轻“生成”,遏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对课堂上生成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弃之不顾,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习过程成了学生揣摩老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老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试问,这种以扼杀学生的生成活动为代价,来换取教学“严谨与流畅”的课堂教学,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如何得到培养?
(二)学生方面。
点击一:依赖性强,重结论轻过程。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依赖性强,自主探究意识差,习惯于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喜欢教师把知识和盘托出,只求记住知识的结果,很少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肯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点击二:挑战权威的胆量小,缺乏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
长期的权威专制教学使学生丧失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寻求心理安全意识的驱使下,他们对教师、教材、优等生等“权威”过分信赖,即使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也常把这一微弱的火花藏于心中,没有勇气表露自我,缺乏自我展示的信心。对于所学的知识也不善于反思,不习惯扪心自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构想与策略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以变化、动态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观念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