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闻已在武夷山盛行。武夷山神话传云:受尧帝封为彭城侯的长寿之神?铿率子彭武、彭夷来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山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又据古代《武夷山志》记载:相传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闻已在武夷山盛行。武夷山神话传云:受尧帝封为彭城侯的长寿之神?铿率子彭武、彭夷来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山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又据古代《武夷山志》记载:相传秦时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玉帝
命,统录诸地仙,于是以"武夷"名山。并传云:武夷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会聚武夷山。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平定闽越王馀善叛乱后,摧毁武夷山闽越王城,并听从越巫勇之奏言,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山民奉之为神的武夷君列在黄帝、天乙、地乙、泰乙……诸神之后。于是,"武夷君"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武夷君享受朝廷郊祀的殊荣持续79年之久,至汉成帝二年(前31)才停祀。此后,汉朝廷还派遣使者在武夷山幔亭峰腰的巨石上祭祀武夷君,留下汉祀坛遗址。汉朝之后,历代朝廷对武夷君也屡祀不辍。随着道家信仰和神仙传闻的盛行,秦时刘少公和魏王子骞等十三道人及潘遇等相继在武夷山选择崖壁洞窟修炼。东汉时期,中国道教初建,进山修炼的道士渐多。唐宋时,由于官府提倡,道教盛行,宫观、道士活动增多。北宋道教名篇《云笈七谶》记载:武夷山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称"第十六洞天",名曰"升真元化之洞"。
武夷山目前有留下的道教遗迹有:
止止庵
建于晋代,位于大王峰下水光石后。晋、唐、宋都出名道在此修炼。南宋名道白玉蟾曾任止止庵住持。名相李纲曾到此访道。宋明清代多有修葺、扩建,并屡有道众驻足。民国3 0年曾改庵为“墨三(顾祝同)图书馆”。现保存完整的石砌墙基和石刻“止止壶天”。为探讨武夷山道教文化兴衰史供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