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于“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设计----- 以“透镜”为例周小奋(发表于物理教师 ) 摘要: 初中物理教材由原来以结论的方式呈现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变为以探究环节为主的教材编写方式, 物理书上的习题也多来自于生活生产实际, 这些习题保留了物理问题真实的发生情境. 鉴于此, 在教学中开展基于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有效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还能提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苏科版教材“透镜”一节为例初步探讨了如何基于原始物理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 原始物理问题透镜一、原始物理问题理论 原始物理问题界定原始物理问题是指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而产生的对现象背后内在原因的疑问, 由于是来自真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现象或问题, 因此也被称作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 一个好的原始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许多具体的物理认识问题. 与原始问题对应的是抽象问题, 抽象问题是指将原始问题经过合理分解、、规律、原理, 或有针对性地检验他人对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的掌握而人为加工编写出来的. 原始物理问题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人们认识客观世界, 首先是形象思维, 而不是抽象思维, 就是说, 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 爱因斯坦认为, 科学思维的开始和终结主要是直觉思维, 只有中间过程是以逻辑思维为主. 在原始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既需要逻辑思维, 又需要非逻辑思维, 需要的是全面的物理思维. 杨振宁认为, 非逻辑思维的训练要靠每个人自己去摸索, 具有较强的个性. 由于传统的习惯, 中国的学生喜欢复杂的推演的东西, 这对自己、对科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因为它违反了物理学的规律, 物理本身是现象而不是推演. 中国学生缺乏通过定性的思考或半定量的分析先对问题的性质、解的特性作一总体评估的训练, 因此, 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头脑中缺乏清晰的物理图像, 不能认识问题的物理本质. 解决原始问题与解决抽象问题, 对人的能力的锻炼是不同的, 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必须借助于原始的实际问题. 运用原始物理问题促进中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促进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之所以不断深化, 是因为在大脑的认知过程中, 原来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被外来的刺激所打破, 发生了“同化”或更深刻的“顺应”过程, 使认知结构得到充实或变革, 从而达到新的水平和新的平衡, 只有大脑的认知状态到达非平衡态, 思维的深刻性才能表现出来. 2. 促进思维独创性品质的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认为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 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 找出新的层次和问题交接点. 概括性越高, 知识系统性越强. 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越突出. 3. 促进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发展原始问题所具有生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解决过程必然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面对客观真实的原始问题, 学生很难找到可以直接模仿的题型, 需要通过独立思考, 不断尝试,. 二、基于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透镜》 教材分析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 苏科版《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