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人或巴族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据专家学者考证, “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巴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基本概念 1 )巴国文化: 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 巴文化: 地域范围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 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2 )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3) 完整意义的巴文化: 战国初, 巴国溯江进入川东, 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樊哙镇江边的土家族吊脚楼巴人或巴族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据专家学者考证, “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 最终以重庆为中心, 建立了巴国, 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 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 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巴文化与楚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 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但巴人与楚人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纽带。出土巴国文化遗存的湖北省宜昌市位于北纬 30度, 东经 111 度, 四川省宣汉县位于北纬 31度, 东经 107 度; 这两地分别处在长江及其支流清江和渠江两岸,均为山区。两地同处于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交替控制区域,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降水 800mm 以上, 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随着三峡考古工程的有序推进,有关巴文化的种种谜团正被逐步揭开。目前, 学术界对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种观点:一说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说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产生的;一说巴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与楚文化、蜀文化并驾齐驱,但又互相影响和渗透,故也有“巴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之称。文献记载有关对巴人源流研究产生分歧意见的原因,事实上都是基于对有关文献记载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不同而造成的。研究巴人历史所本的主要早期文献著作有《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 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书。巴文化根据对文献的不同理解和解释,目前学术界至少在巴名字的来源、巴字的含义、巴族的起源、巴国的出现、巴人早期的活动区域等等问题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学术争鸣无疑对深入探索巴人的渊源流变史具有重要的裨益。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山海经》。《山海经· 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山海经· 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 有黑蛇, 青首, 食象”。《山海经· 海内南经》说: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 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