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为感悟搭建桥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什么是感悟?《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从上述两个概念中,我堂上反反复复地读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要注重读的方式。读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朗读,二是默读。一般来说,以品味、体会为目的的读主要是朗读,以思考、探究为目的的读主要是默读;文质兼美、感情浓厚、节奏感强、篇幅短小的散文、诗歌应以朗读为主,自然科学方面的说明文、篇幅较长的课文应以默读为主。
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还要注重读的数量和质量。这里所说的注重数量,是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有时间上的保证,使学生熟读成诵,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注重质量,是指不能让学生泛泛地读,盲目地读,有口无心地读,而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讲求读的实效,真正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3 善思充实感悟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还要注重思。因此,古人主张“熟读精思”。例如,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
思源于疑,思源于问。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求教师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害怕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害怕学生提问题、害怕给学生留下问题的心理倾向。其次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解决问题。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当阅读初始,学生无疑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励、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当阅读逐步深入,学生有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
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不必强求感悟的结果完全一致,将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当允许多种合理的答案并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感悟活动闪现创新的火花。
4 想象丰富感悟
前苏联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我表达的首先不是思想,而是我在想象中看见的人物形象、情节。”写作离不开想象,阅读也离不开想象。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如果想象不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场面,是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反过来说,学生如果能够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场面,使其在头脑中活起来,就会促进或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一是转换。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例如,《碧螺春》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描写焙茶手如何制作碧螺春茶的文字,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象,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像的画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二是补充。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然没有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情景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5 设境入情感悟
要想有所悟必须先有所感。阅读一篇课文,首先必须“入乎其内”,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