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化学常考实验总结
化学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 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
:反应原理、 收集、干燥及验满等,并以此基础进行性质探究实验。
十、喷泉实验
1、 实验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挤压胶头滴管,少量的水即可溶解大量的氨气(1: 700),使烧瓶内压强 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上面的烧瓶,
故NB、HC1、HBr、HI、SO2等气体均能溶于水形成喷泉。
2、 实验现象:产生红色喷泉(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酚猷遇碱显红色)
3、 实验关键:①氨气应充满②烧瓶应干燥 ③装置不得漏气
4、 实验拓展:CO?、ILS、CL等与水不能形成喷泉,但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
一、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1、 实验原理:Cu+2H2S04(浓)CuS0*+S02 f+2艮0
2、 现象:加热之后,试管中的品红溶液褪色,或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盛有水 的烧杯中,溶液由黑色变成蓝色。
3、 原因解释:变黑的物质为被浓硫酸氧化生成CuO, CuO与冲稀的硫酸反应生成了 CuSO,溶液。
【提示】由于此反应快,利用铜丝,便于及时抽出,减少污染。
十二、铝热反应:
1、 实验操作步骤:把少量干燥的氧化铁和适量的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 钾固体中,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
2、 实验现象:立即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产生大量的烟,纸漏斗被烧破,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 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
3、 化学反应方程式:Fe203+2Al 2Fe+Al203
4、 注意事项:
要用打磨净的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
玻璃漏斗内的纸漏斗要厚一些,并用水润湿,以防损坏漏斗
蒸发皿要垫适量的细沙:一是防止蒸发皿炸裂,二是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
实验装置不要距人太近,防止使人受伤。
5、 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化学方程式。
十三、中和热实验(了解):
1、 概念: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注意:(1)酸、碱分别是强酸、强碱对应的方程式:H++OH=H2O AH=-57. 3KJ/mol
数值固定不变,它与燃烧热一样,因具有明确的含义,故文字表达时不带正负号。
2、 中和热的测定注意事项:
为了减少误差,必须确保热量尽可能的少损失,实验重复两次,去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计算依据
为了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采用H,或OIF稍稍过量的方法
实验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引种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十四、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了解):(以一元酸与一元碱中和滴定为例)
1、 原理:C酸V^=C碱V碱
2、 要求:①准确测算的体积.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3、 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构造:①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端,注入液体后,仰视读数数值偏大②使用滴 定管时的第一步是查漏③滴定读数时,记录到小数点后两位④滴定时一般用酚猷、甲基橙作指示剂,不用石 蕊试液。④酸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如酸、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一定用酸式滴定管盛装。
4、操作步骤( 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