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CFG桩(规范)要点
一、一般规定
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沙土和桩端具有相对硬土层、承载力标准值不低于70KPa的淤泥质土、非欠固结人工填土等地基。
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桩端应位于相对100mm,桩径允许偏差为20mm,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对满堂布桩基础,;对条形基础,,,对单排布桩桩位允许偏差不得大于60mm。
四、 质量检验
1、复合地基检测应在桩体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件时进行,一般宜在施工结束2-4周后检测。
2、复合地基承载力宜用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个试验点。
3、对高层建筑或重要建筑,可抽取总桩数的10%进行底应变动力检测,检验桩身结构完整性。
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适用范围
单桩抗压静载试验是公认的检测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最直观、最可靠的传统方法。本 规范主要是针对我国建筑工程中惯用的维持荷载法进行了技术规定。根据桩的使用环境、荷 载条件及大量工程检测实践,在国内其他行业或国外,尚有循环荷载、等变形速率及终级荷 载长时间维持等方法。
桩身内力测试按附录 A 规定的方法执行。
本条明确规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应加载至破坏,即试验应进行到能判定单桩 极限承载力为止。对于以桩身强度控制承载力的端承型桩,当设计另有规定时,应从其规定。
在对工程桩抽样验收检测时,规定了加载量不应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倍,以 保证足够的安全储备。实际检测中,有时出现这样的情况:3 根工程桩静载试验,分十级加 载,其中一根桩第十级破坏,另两根桩满足设计要求,按第 条,单位工程的单桩竖向 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不满足设计要求。此时若有一根满足设计要求的桩的最大加载量取为单桩 承载力特征值的 倍,且试验证实竖向抗压承载力不低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倍,则 单位工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显然,若抽检的 3
根桩有代表性,就 可避免不必要的工程处理。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为防止加载偏心,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反力装置的重心、桩轴线重合,并保证合力 方向垂直。
加载反力装置的形式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基础上增加了地锚反力装置,对单桩极 限承载力较小的摩擦桩可用土锚作反力;对岩面浅的嵌岩桩,可利用岩锚提供反力。
用荷重传感器(直接方式)和油压表(间接方式)两种荷载测量方式的区别在于:前 者采用荷重传感器测力,不需考虑千斤顶活塞摩擦对出力的影响;后者需通过率定换算千斤 顶出力。同型号千斤顶在保养正常状态下,相同油压时的出力相对误差约为 1%~2%,非正 常时可高达 5%。采用传感器测量荷重或油压,容易实现加卸荷与稳压自动化控制,且测量 精度较高。采用压力表测定油压时,为保证测量精度,其精度等级应优于或等于 级,不 得使用 级压力表控制加载。当油路工作压力较高时,有时出现油管爆裂、接头漏油、油 泵加压不足造成千斤顶出力受限、压力表线性度变差等情况,所以应选用耐压高、工作压力 大和量程大的油管、油泵和压力表。
对于机械式大量程(50mm)百分表,《大量程百分表》JJG379 规定的 1 级标准为:
全程示值误差和回程误差分别不超过 40mm 和 8mm,相当于满量程测量误差不大于 %FS。 沉降测定平面应在千斤顶底座承压板以下的桩身位置,即不得在承压板上或千斤顶上设置沉 降观测点,避免因承压板变形导致沉降观测数据失实。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 一般不小于 1m。基准梁应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这是为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基准梁挠曲 变形。在满足表 的规定条件下,基准梁不宜过长,并应采取有效遮挡措施,以减少温 度变化和刮风下雨的影响,尤其在昼夜温差较大且白天有阳光照射时更应注意。
在试桩加卸载过程中,荷载将通过锚桩(地锚)、压重平台支墩传至试桩、基准桩周 围地基土并使之变形。随着试桩、基准桩和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三者间相互距离缩小, 地基土变形对试桩、基准桩的附加应力和变位影响加剧。 1985 年,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ISSMFE)根据世界各国对有关静载试验的规定,提 出了静载试验的建议方法并指出:试桩中心到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到基准桩各自间 的距离应分别"不小于 3D",这和我国现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