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有关《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的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34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关《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aibai 2022/6/20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关《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的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有关《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超群的雕刻技艺。
  (二)实力目标。
  1、学****驾驭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纳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具体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终(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依次。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根据什么依次介绍核舟的?
  明确:根据空间依次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依次: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索。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根据“船头→船舱→船尾”的依次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依次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缘由。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缘由也许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非常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爱好。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美丽环境。假如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别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依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其次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实感受本文视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探讨,引导学生留意作者的细致视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巡游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挚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依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索。老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其次,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老师总结:我们学****核舟记》,能如此详细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显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奇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视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视察、细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尝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老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潇洒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然自由,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老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袤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微环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建,给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当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