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套路深”的大城市走向何方——国外大城市远景规划及启示.docx

格式:docx   大小:8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套路深”的大城市走向何方——国外大城市远景规划及启示.docx

上传人:ttteee8 2022/6/25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套路深”的大城市走向何方——国外大城市远景规划及启示.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套路深“的大城市走向何方
国外大城市远景规划及启示
【环球科技】
引言
近年来,%;到2024年,伦敦25%的热量和电力通过 地区分散能源系统产生;到2036年,实现零生物降解和可循环 废物处理。
东京:为居民提供幸福生活
2015年2月,东京都发布《创造未来一一东京都长期展望》, 规划到2030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城市,即能为居民提供最大 幸福的城市”。为实现这一远景目标,一要举办史上最佳的奥运 会和残奥会,二要实现东京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9月,东京 发布《都市营造的宏伟设计一一东京2040》,最新版规划提出 要实现“安全城市、多彩城市和智慧城市”发展愿景。
该规划高度重视日本日趋严峻的少子化和高龄化问题。针对 少子化,规划分析了日本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婚姻和生育的价 值观多样化、抚养子女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对未来的忧虑等), 提出将采取多种政策逐渐消除抚养孩子的重担,例如要求公司和 社区设置育儿设施、鼓励远程工作等工作方式。目标是在家庭联 系和社会的支持下,摆脱出生率下降的局面,将总和生育率提高 。针对高龄化现象,规划认为随着 医疗技术的发展,寿命大大提高的“超龄化社会”将会出现,平 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均超过90岁。规划提出将创造一个 对老年人友好的环境,使活跃的老年人能按自己的意愿工作。通 过护理假等手段,使家人能平衡护理与工作,从而实现人们寿命 长达
100岁的“健康长寿社会-东京模式”,使东京成为21世 纪都市发展的范例。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以下发展举措:一是实现人、物、信息 的自由交流。进一步完善机场、铁路和道路功能,切实解决电车 超员问题,减少道路拥堵,形成高度合作的高效物流网络。二是 创建对抗灾害风险与环境问题的城市。持续健全地使用城市基础 设施,减少城市整体能源负荷,使得在发生灾害时仍可以进行正 常的城市活动和居民生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提供所有 人都可以生活的场所。建设符合多种生活方式的生活场所,妥善 使用优质的住宅储备,创造形成多样的社区空间,重点将多摩新 市区重建为生活富裕、充满活力的城市。四是创建四季都有绿水 青山的城市。鼓励培育具有活力的城市农业,创造能享受水边风 景的城市空间。五是通过艺术、文化、体育创造新魅力。弘扬城 市传统历史文化,创新活用东京奥运会的竞技设施。
新加坡:关注可持续发展
2019年3月,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发布最新版总体规划草案 (2019),提出要建设“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宜居包容可持续 发展的城市”。根据规划,中心区打造为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的 所在地,中央区域建设为有活力的城市生活、丰富的遗迹以及接 近大自然的宜居城区。规划尤为强调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 式,通过景观置换、垂直绿化等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例如利 用雨水收集系统作为清洁用水,可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30%。具 体提出以下发展举措:
一是宜居和包容的街区。构建儿童友好和老年人友好的社 区,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对儿童保育和老年人护理的需求, 并对现有设施进行评估;建屋局设计一系列新住房类型,给予居 民更丰富的住区选择,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更愉快、更高质量 的生活环境;新镇规划和设计强调智慧和可持续的理念,以科技 为动力,为居民带来更加方便和自然的环境,将住宅项目与城市 绿化和屋顶花园相结合;规划建设自行车道,鼓励慢行交通方式, 打造优质公共空间。
二是打造本地枢纽和全球门户。空间布局方面,构建北部门 户、东部门户、西部门户和中央地区四个主要门户,在中央商务 区以外打造新的商业节点,在靠近生活区的区域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支持更为广泛的经济增长。复兴传统街区,结合城市更新 的手段打造新的公共空间,通过场所营造、社区故事板和遗产步 道、历史文物展示等公众参与的手段传承地区历史和记忆,为传 统街景注入新的服务设施,增添鲜明的城市特色。
三是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新加坡的轨道网络是公共交通的 支柱,未来MRT轨道交通线路的长度将是现在的2倍,将有更多 人享受到轨道通勤的便利,实现家庭、单位与轨道交通站点10 分钟步行可达;增加公共汽车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新的公共汽车路 线,减少转乘巴士次数;在道路规划设计中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 通提供更多的空间,开辟更多的步行和自行车专用路并形成网 络,优化行人环境和公共交通体验。
四是发展可持续和有韧性的未来城市。建立闭合资源循环系 统,在产品生命结束时对资源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减少资源 消耗和废物产生量;实施“新加坡四大水喉”国家战略计划,确 保供水系统的持续投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