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职会展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会展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职会展专业实训教学方面面临的困难,是院校依靠自身的力量较难解决的。会展企业对会展基础性人才的需求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依靠高职院校来解决。由此,院校和企业之间有了合作的基础,并且尝试构建双导师制达到两者合作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合作共赢知识资产
中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催生了一批本、专科院校纷纷设立会展相关专业,以培养会展相关人才,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手段陈旧、教具无法适应实训教学等因素,造成了会展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一方面会展业急缺人才,另一方面院校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觉得“不合用”。面对这样的困境,会展教育首先是要明确的是自身的定位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来说,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也是会展业中需求量最大的基础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既能适应会展经济发展需要,又能符合雇主需求的会展基础型人才,使毕业生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市场,这就对高职会展教育,尤其是会展的实训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实训教育不能仅仅是在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进行,但是提供给这么多的学生都有进入企业实操的机会,一方面企业容纳不了,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实训完全依靠企业的力量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能在院校的实训教学与企业的员工培训之间能找出两者相互的需求点,寻求合适的途径,使得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据此,笔者提出建立校企合作的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双导师制度。
一、构建双导师制的可行性
1、双导师制度的构建
笔者所提的双导师制是大学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和企业导师制的结合。大学生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企业中的导师制是在学徒制的基础上借鉴学校中的导师制而用于员工岗位培训的开发方法。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手工业行业组织,是培养手工艺人,传承制作加工技术和知识的一种制度安排,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员工培训开发方法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学徒制也发展成为更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导师制。现代导师制已经成为西方企业十分重视的员工培训开发工具。大学的导师制与企业导师制能否融合,关键是看两者之间有没有合作共赢的可能性。高职会展专业培养的基础型技能人恰好是会展企业缺口较大,同时流失率较高的这一部分人才,因此两者之间是可以形成有效的人才输送对接的关系。会展企业在开展期间大量的基础性岗位对会展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企业在实际的项目运作中提供了大量的实训岗位,这些项目岗位正是高职会展人才的实训教育中急缺的,由此可见,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
双导师制是院校选择数家企业建立导师制度合作关系。在院校中选择完全自愿参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工作,具有较高工作热情、具备较扎实学术功底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指导导师。在企业中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优良岗位技能的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导师。院校导师和企业员工共同组建成导师队伍。导师队伍分别对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形成二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