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_背水一战的故事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听得多了,但是破釜沉舟的主子公是谁你知道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破釜沉舟的主子公是谁的信息,供大家阅读!
破釜沉舟的主子公是谁
风筝来历
风筝的起源与韩信。中国是风筝的家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相传,风筝的独创人是大军事家韩信。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惦念起家乡来,斗志松散了。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杀了,这就是成语八面受敌的故事。唐朝赵昕也在《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让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还记载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
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出名的大元帅,协助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机灵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望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
韩信骑在立刻,了解状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遵照韩信的方法倒来倒去,果真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开心兴,各自回家。到底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改变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这时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篓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终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解:先用油葫芦连装三次,共装9斤,将7斤的瓦罐注满后,油葫芦里还剩2斤。然后将瓦罐的7斤再全部倒入油桶,这时油桶里是8斤油。再将油葫芦内的2斤油 全部倒进瓦罐。最终用空葫芦在油桶里灌满(3斤),倒进瓦罐。这样,油桶里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装的油都正好是5斤。双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原来已非常疲倦,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缺乏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吩咐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吩咐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吩咐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立刻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缺乏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必须能战胜敌人。汉军原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坚信韩信是神仙下凡、足智多谋。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首先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101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10148(人)。
简洁扼要总结:
(有时候是倍数)
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韩信立刻说出人数:1073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