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呼吸道病毒
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继而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
人类大约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
第一页,共九十三页。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特点
传播快
传染性强
发病力
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三页。
致病性
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潜伏期:1-4天
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三页。
(1) 传播方式:
人-人,动物-人
传播途径:
飞沫,接触
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三页。
甲型流感病毒传播示意图
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三页。
流行性感冒
病毒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机体。
结果: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
表现: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疲乏无力,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全身症状与病毒代谢过程产生的毒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和细胞因子有关。病毒仅在局部增殖,一般不入血。年老体弱、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常继发细菌感染
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三页。
季节性流感致病机制
病毒
局部炎症
呼吸道
毒素样物质
血流
全身症状
肺炎
少数
呼吸道局部感染, 不引起病毒血症
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三页。
第二十九页,共九十三页。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感病毒:以H5N1型为主,
传播途径:禽类—人,
症状:
急性起病,高热,类似普通流感。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有些患者可发生眼结膜炎。
特点:可以侵犯全身多个系统。病死率高达33%
第三十页,共九十三页。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
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
胸腔积液,
全血细胞减少,
肾功能衰竭,
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者可因出现多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
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三页。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可能致病机制
病毒组织嗜性改变,侵犯全身多个器官
病毒抑制干扰素的产生
细胞因子风暴 肺部过度炎症反应
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三页。
免疫性
抗HA抗体为中和抗体,能阻断病毒吸附,防御病毒侵入细胞,仅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
抗NA抗体能抑制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
呼吸道局部分泌的SIgA抗体能清除呼吸道病毒、抵抗再感染。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短暂免疫力,可维持1~2年,对新亚型均无免疫力。
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三页。
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病毒抗原:
取材:鼻粘膜,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
免疫荧光法、ELISA
检测核酸:RT-PCR
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三页。
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如果后者比前者升高4倍以上,可作出诊断。
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三页。
3. 病毒分离鉴定
取急性期患者咽嗽液或鼻咽拭子,加抗生素处理后,放冰瓶内送实验室
接种鸡胚
接种培养细胞
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三页。
防治原则
。
,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用乳酸蒸气进行空气消毒。
, 可获得对同一亚型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可维持6个月至1年。目前使用的流感病毒疫苗有灭活和减毒活疫苗。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含有三个流感病毒株成分:
1株H3N2病毒(甲型),
1株H1N1病毒(甲型),
1株乙型病毒
每年由WHO确定疫苗中的病毒株。
、达菲和板蓝根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流感药物。发病24-48h内使用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三页。
抗流感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M2阻滞剂
奥司米韦:可以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
干扰素
中药:清热解毒
板蓝根、大青叶、连翘、鱼腥草,等
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三页。
对流感患者使用青霉素,根本目的是为了对抗继发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三页。
PPA(苯丙醇胺)会引起心脏早搏,癫痫,脑溢血等心血管不良反应,故含PPA的药物已禁止使用,如康泰克,感冒灵胶囊等
第四十页,共九十三页。
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三页。
1918~1919 “西班牙流感”(H1N1) 2000多万人死亡1957~1958 “亚洲流感”(H2N2) 280万人死亡
1968~1969 “香港流感”(H3N2) 103万人有生命危险1977~ (H1N1、H3N2)
历史上曾发生的流感大流行
第四十二页,共九十三页。
1918 “Spanish Flu” Pandemic
Type A 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