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衡传》教案|张衡传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一:《张衡传》经典
《张衡传》教案
课型: 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人叙事详略支配得当的写法。
2. 驾驭课文中所涉及的声名显赫,征拜尚书。
③逝世时间。
语言极其简练。“治威历,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肃然”,形象地表现其治理河间取得的成效。
2. 分析结构。
采纳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类项法把相关联紧缩密的自然段合在一起。
全文五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写张衡的品行和文才①
(2) 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 ( ②③④ )
(3) 写张衡的政治才能 ( ⑤ )
其次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状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状况;一是特地介绍候风地支仪。明显,后者又是其次部分的重点。
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支配。无疑是特别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建独创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四、小结
1. 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结构,驾驭明段意分段法。
2. 了解文章的详略支配。
张衡传
课型: 新授
授课时数:其次、三课时
教学目标: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人叙事详略支配得当的写法。
2. 驾驭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学问和文史、文化常识。
3. 了解张衡的品行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文言词句学问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3. 文史、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驾驭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学问和文史、文化常识。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一、 查讲评作业
从书题三、四、五可见,课文涉及多方面的学问,既有文言词句方面的学问,也有文史、文化方面的常识。只有坚固地驾驭这些学问,才能扫清阅读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对课文中涉及地这些文化、语言方面的学问,必需常常地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并迁移动用,以达到坚固驾驭的目的。
二、 文化常识
1. 文史专名
(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2) 六艺:
①礼、乐、射、御、书、数。
( 学问和技能 )
②五经十《乐》。(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3)四书:《论语》、《孟子》、《高校》、《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资治通鉴》;《战国策》)
(9)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2 .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德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
(9)尚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10) 举:举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11) 行:去应荐。
(12)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13) 就:就职,任职。
(14)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15) 应:应职,接受官职。
(16)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17)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18)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9)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0)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21)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22)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