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动作发展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四十三页。
简介: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也是人们观察、评价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
仿画“O”形
——范存仁、周志芳:《从出生到六岁儿童智能发展规律的探讨》,载《心理学报》1983年第4期
表3 1~3岁前儿童精细动作——适应性的顺序
第十八页,共四十三页。
运用物体动作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表现:1、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活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
2、动作的概括化,把同一类动作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
意义:1、初步掌握了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2、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做准备。
第十九页,共四十三页。
(三)独立行动的倾向
此阶段由于婴儿能够自由地行动,并且逐步获得了运用物体的动作的能力,
独立行动的倾向性表现为,婴儿对于自己认为可以完成的动作,总是要求自己独立来完成,而不需要成人的帮助。
第二十页,共四十三页。
三、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行走动作的发展
(二)运用物体动作的发展
1、较小动作的适应性发展
2、精细动作的协调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三页。
(一)行走动作的发展
——范存仁、周志芳:《从出生到六岁儿童智能发展规律的探讨》,载《心理学报》1983年第4期
表1 儿童大运动动作发展顺序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三页。
顺序
动作项目名称
年龄/岁
1
走得好;能跑直线;双足在空中跳
3~
2
跳跳蹦蹦;单足跳;追抓住大球
~
3
跑很远不摔倒
~
4
一只脚平衡;可以在水里游泳
~
表4 学前儿童大运动动作发展顺序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1987年英文版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三页。
(二)运用物体动作的发展
学前儿童运用物体的动作比婴儿期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学前儿童能够很准确地抛出物体并能准确地拿回。
2、精细动作更加协调。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三页。
1、较小动作的适应性发展
(1)抛的动作的适应性发展
乳儿期:无意识地抛出物体
婴儿期(2岁左右):有意识地抛出物体,多采用向前抛的方式。
幼儿期(3岁以后):依据物体的特征抛出物体
(2)拿的动作的发展
3岁左右:伸开双臂去探一个跑来的球。
4岁左右:在球到来的最后一瞬间伸手接住球。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三页。
2、精细动作的协调
(1)要求协调性的小动作:
4岁左右:很好地使用汤匙自己吃饭;
5岁时能扣纽扣,会使用剪刀;
6岁:能自己系鞋带。
(2)绘画能力的发展
① 前描述性绘画
②描述性绘画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三页。
顺序
动作项目名称
年龄/月
1
模仿画“十”形
2
画人画了三处
3
模仿画“口”形
4
会复制“口”形
5
画人画了六处
表5 学前儿童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
——范存仁、周志芳:《从出生到六岁儿童智能发展规律的探讨》,载《心理学报》1983年第4期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三页。
① 前描述性绘画(3~4、5岁)
15~20个月,婴儿开始乱画。
2~3岁幼儿:可能会握笔,但也处于涂鸦阶段。(纯前描述性绘画阶段)
3岁以后:画画时会设想自己要画的画的含义,开始对画人和事物感兴趣,但此时仍能力不足。(具备描述性绘画的意识和倾向)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三页。
②描述性绘画
4、5岁时,幼儿精细动作技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经过幼儿园的专门绘画练习后,能够较熟练的绘画。
同时,这一时期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都发展起来,帮助其发展描述性绘画技能,这时可以画有很多内容的画,如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根据估故事情节画画。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三页。
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二)动作在心理发展由外到内的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三)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1、动作对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动作使个体的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是的婴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并对其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十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