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壮族风情文化.ppt

格式:ppt   大小:6,875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壮族风情文化.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7/7 文件大小:6.7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壮族风情文化.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壮族风情文化
第一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民族概况
饮食****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男女自古便有对歌求爱的****俗,在每年农历正月、三月、四月、十月定期举行山歌对唱,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对唱的时间短则三四天长则一个月,这种形式被称为“歌圩”。
四、风俗禁忌
男女’走坡"定情
新娘有子才回家
第十八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姐妹十人送新娘
第十九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弄场
因平地较少,地势较陡,坡度大,为了扩大住宅面积,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下安装数根柱子支撑,形成干栏式建筑
第二十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第二十一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五、民族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节日。
第二十二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三月三歌节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第二十三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第二十四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壮乡儿女迎歌圩
第二十五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第二十六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
第二十七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第二十八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美名,迄今发现从春秋到清代各时期的铜鼓数量两千面以上,为世界之最。展览分“辉煌的广西古代铜鼓”、“铜鼓的发展演变”、“铜鼓用途”、“铜鼓铸造工艺”、“铜鼓装饰艺术”五大部分。展出的30件铜鼓,早至东汉,晚达现代,现场还有可供观众敲击的铜鼓
第二十九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第三十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六、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壮锦和绣球
第三十一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
第一件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手工纺织品
第一个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农作物品种 :人工栽培稻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第三十二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第三十三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第三十四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舞蹈:舂堂舞 、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
戏剧:壮剧、师公戏、木偶戏 、歌舞剧
第三十五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bk:谷鲁榔
扁担舞
第三十六张,共四十四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壮锦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第三十七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