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庞氏中医
二、中医各种辨证方法,都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笔者总结出如下常见的病机类型:
1、脾肾阳虚、寒湿偏重。2、脾肾阳虚、风寒挟
湿。3、脾肾阳虚、血瘀寒凝。4、风寒挟湿、
肺气不宣。5、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6、中
气虚、营7~10克,小儿4~6克,一日3次。(4)汤剂则小儿剂量酌减。
二、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补中益气汤阳和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荆芥15克防风15克川芎5~10克茯苓5~10克羌活5~10克独活
5~10克柴胡5~10克前胡5~10克枳壳5~10克桔梗5~10克甘草3~5
克麻黄5~10克杏仁3~5克葛根5~20克党参10~20克黄芪10~20克当归5~10克炒白术5~10克陈皮5~10克升麻5~10克熟地5~10克鹿角霜5~10克干姜5~10克肉桂5~10克白芥子5~10克
2、功效:
(1)脾肾双补,宣肺散寒,化痰除湿,止咳平喘,祛风止痒。
(2)抗呼吸系统感染、抗过敏,调节免疫。
3、适应证:脾肾阳虚、风寒挟湿。
4、注意:(1)对应药量比例配方,最低剂量为小儿剂量,最高剂量为成人汤剂。(2)个别患者初次服用可出现腹胀、腹泻,超过4次/日者可停服或改为日服2次。(3)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小儿4~6克,每日3次。
三、葛根汤加杏仁合吴茱萸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葛根30克麻黄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
大枣30克生姜3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吴茱萸15克党参30克干姜15克荜茇15克三
仙各30克
2、功效:发散风寒,温胃止呕,和中止泻,温胃止痛,消胀行气。
3、适应证:肝经、胃经、太阳经寒重。
4、注意:(1)服药时有一过性烧灼感,个别患者初服药后不易入睡,可继服,
1~2天即消失。(2)用治胃肠型感冒,服后腹泻加剧者,改用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加干姜即可。(3)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小儿服3~6克,每日3次。
四、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5克
法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大
枣20克荜茇10克三仙各30克
2、功效:
(1)补中气、调和脾胃寒热,和中止痛。
(2)调节胃肠道动力,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为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指溃疡的基本方。
4、注意:(1)个别患者出现腹泻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少腹逐瘀汤。(2)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儿童3~6克,每日3次。
五、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少腹逐瘀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
陈皮10克
黄芪20克升麻10克
法半夏10克黄连10克
枣20克五灵脂10克
荜茇10克
当归10克
柴胡10克黄芩10克小茴香10克
炒白术10克炙甘草5克干姜10克大
玄胡10克
没药5克川芎10克蒲黄10克官
桂10克赤芍10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散寒祛瘀,止泻止痛。
3、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胃炎、慢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大便次数增多者;合并胆石胆囊炎,或妇科炎症,或泌尿系结石、感染等。
4、注意:(1)个别患者服后头一、二天有头昏头痛不适,过后则消失,可继服。(2)出现便秘者,可改为日服二次,或改用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阳和汤。(3)散剂成人剂量每次服7~10克,日月服3次。
庞氏中医2六、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阳和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5克
法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大
枣20克荜茇10克熟地10克鹿角霜10克肉
桂10克麻黄10克白芥子10克三仙各3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脾肾双补。
3、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胃炎伴有慢支炎、过敏性咳嗽、乙肝,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等。
4、注意:散剂成人剂量7-10克/次,日服3次。
七、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阳和汤少腹逐瘀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8克炒白术8克陈
皮8克升麻8克柴胡8克炙甘草5克法
半夏8克黄连8克黄芩8克干姜8克大枣
15克荜茇8克熟地8克麻黄8克白芥
子8克小茴香8克玄胡8克鹿角霜8克肉
桂8克五灵脂8克没药5克川芎8克蒲黄8克
官桂8克赤芍8克三仙各20克
2、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脾肾阳虚,血瘀寒凝。
3、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散寒止痛。
4、注意:散剂成人7-10克/次,日服3次。
八、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
1、药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