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指导未来五年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动工业转型发展, 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一)发展现状。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加快发展, 我省工业经济总量扩大, 结构优化, 素质提高, 实力增强,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一是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 2015 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销售收入 亿元、利税 亿元; 全省煤炭产量 亿吨、发电量 亿千瓦时、焦炭产量 万吨、钢材产量 万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由 2010 年的 % 上升至 2015 年的 % 。煤炭、冶金、焦化和电力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 201 0年的 % 调整至 2015 年的 % , 重点培育发展的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 2010 年的 % 上升到 201 5 年的 %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狠抓工业节能降耗,统筹推进其他领域节能降耗, 全社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 2010 年的 吨标准煤下降至 2 015 年的 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 % ,实现节能量 4300 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 , 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 2015 年,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 ,综合利用量达到 亿吨。朔州市被国家列为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试点城市,全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四是企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有较大增长。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 2015 年底,全省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6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24 家,建成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43 户、产学研合作基地 3 个和行业技术中心 15 户。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碳纤维、特种钢等重点产品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 千万吨级智能煤炭综采成套装备、动车组轮对达到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五是“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确立了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贯标体系和架构, 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推动实施试点, 取得了很大进步。围绕我省产业特点, 实际研发了一批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了太钢、潞安、太重、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 有力提升了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六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安全管理,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 2015 年,全省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普及率达 % ,居全国第 10 位。全省政府网站已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全覆盖,信息公开功能日臻完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稳健复苏, 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 2015 年, 我省信息产业实现收入 952. 9 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68. 4 亿元,电信及软件业务收入达到 亿元。七是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 〕 36 号) , 先后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 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截至 2015 年底,全省共有中小微企业( 法人单位) 万户,全年完成营业收入 万亿元。全省企业从业人员存量的 75% 、增量的 85% 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全省约 65% 的发明专利、 75% 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 80% 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二)存在问题。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仍存在着经济结构畸重、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一是工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工业结构超重特征突出, 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轻工业发展不足。 2015 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