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静脉炎护理查房
第一页,共25页。
Your Topic Goes Here
一、病史汇报:
    1、患者范文曦,女,1岁3个月,患者系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月,。
第二页,共25页。
医学科会诊,:WBC:×109/L;N:×109/L;Hb:87g/L;PLT:180×109/L,,
CRP :。.
第八页,共25页。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至上腔静脉的导管,药液通过导管输注在中心静脉中,由于其管径较大,流速较快,从而可以减轻患者因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对管壁的损害,并且因其可以长期留置,从而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
第九页,共25页。
它一般适用于需要静脉高营养、化疗、高渗药物及需长期静脉输液,但外周静脉条件差者。PICC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替代品,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此外,它还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第十页,共25页。
PICC以其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无需局麻和缝针固定,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推广应用。但是,在PICC置管过程中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如: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水肿、穿刺点感染、导管漂移或脱出等,其中静脉炎的发生最为常见,有人统计,大约有10%的患者接受PICC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第十一页,共25页。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病情的延误,因此,它的发生一直是护理界关注的问题  。
第十二页,共25页。
静脉炎产生的原因        PICC置管导致静脉炎早期以机械性静脉炎为主,常出现在置管后3-5天。它与PICC管的选择、血管的选择、肢体活动情况,穿刺部位及操作手法是其影响因素。后期就以其他形式的静脉炎多见了,其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凝血状态及体质、导管局部固定、药物的刺激等。
第十三页,共25页。
1. 静脉炎与PICC管的关系  当选择的导管型号与血管大小不相宜时,导管就容易摩擦、撞击血管内膜,造成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反应;此外,选择的导管材料过硬组织相容性差或者导管外壁粘附了手套上的滑石粉,都可以使静脉壁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引起静脉炎。
第十四页,共25页。
  研究显示血管越细,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因为血管越细,血管壁越薄,血管的承受能力越弱,通过PICC管给药时,药液的冲击力和渗透压,对血管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血管越细,PICC置管时及留置过程中,越容易对其造成损伤。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以防止导管过粗引起的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形成异物刺激,造成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此外,血管的弹性越差,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
第十五页,共25页。
3 静脉炎与患者的凝血状态及体质的关系  患者的凝血状态静脉炎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据研究得出血小板计数较高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较低,但机制尚不清楚。此外,据研究,病人的免疫状况和营养状况与静脉炎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
第十六页,共25页。
4 静脉炎与肢体活动情况的关系  PICC置管后,术侧肢体过度活动,造成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频繁摩擦,以致损伤血管内壁,导致性静脉炎的发生;但是,如果术侧肢体活动过少,易形成血栓,产生血栓性静脉炎.
第十七页,共25页。
5 静脉炎与穿刺技术的关系  美国75%的静脉炎的发生与护士的穿刺技巧有关。护士的穿刺技术不熟练,容易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多次牵拉回扯导管形成血管内壁的炎症,或者造成血管穿透性损伤,进而引起静脉炎。此外,护士进针角度、进针速度、持针方式、撤针芯的时间均可影响置管的成功率,从而增加静脉炎的发生。
第十八页,共25页。
.6 静脉炎与穿刺部位的关系  不同的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不同。据研究穿刺部位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静脉炎的发生率依次增加。这是因为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而头静脉内静脉瓣较多,管腔由粗变细且高低起伏,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或静脉瓣。
第十九页,共25页。
7 静脉炎与药物的关系  当静脉输入的药物PH值过高或过低、液体渗透压过高时,血管内膜发生损伤,加之病人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痛、疼痛而发生静脉炎。8 其他  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无菌技术,造成感染引起静脉炎;血管腔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