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
第1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 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表现及性别差异形成原因。
3. 了解平(O~9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者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1)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2)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14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2(9~15岁)
儿童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1)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
(2)第四阶段:法律互为秩序取向阶段。
3. 后 (15岁以后)
达到这一水平的儿童,他们的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
(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2)第六阶段,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第15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二、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
(一)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是学前儿童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有以下特点:
1. 具体形象性
学前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总是和具体的事物或行为联系在一起。
2. 表面性
3. 片面性、笼统化和简单化
第16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二)道德判断或评价
道德判断或评价是指学前儿童应用已有的道德观念来评价和调节他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有以下特点:
1. 以他律为主,开始向自律发展
2. 以片面为主,开始向全面发展
3. 以评价效果为主,开始关注评价动机
4. 以评价别人为主,开始向评价自己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还较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将影响它们的道德判断,以致整个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
第17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一、心理理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儿童理解和协调人际关系
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就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要的。
(二)帮助儿童阅读和理解
第18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三)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式之一的“意外地点”任务。
(四)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
建构论的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主动构建的过程,要使儿童获得相应的社会理解力,即儿童需要拥有理解信念的能力。
第19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二、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
(一)4岁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认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能够对错误信念认知。
第20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1. 区分心理状态和外部现实能力的发展
大多数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作出区分。
2. 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关系的能力的发展
3岁左右的儿童不仅能够区分看见和知道,而且还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物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视角。
3. 理解外表与真实区别能力的发展
4岁以前的儿童,他们通常难以正确区分物体的外表和本质
第21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4. 对他人行为预测能力的发展
3岁时,儿童就可以依据对他人的欲望的了解来预测他人的行为。
(二)4岁以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1)所谓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即正确地理解他人拥有错误信念,而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是指,儿童认识到他人具有关于另一个人的信念的信念。
(2)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
第22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2. 从复制式心理理论到解释性心理理论
(1)如果儿童认识到信念不同的原因在于知觉经验的不同(如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他们就拥有了复制式心理理论。
(2)解释性心理理论就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个体在知觉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各自不同的构建、解释而对情境持有不同的信念。
(3)儿童在4岁左右拥有复制式心理理论,在6、7岁左右获得解释性心理理论。
第23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3. 从仅包含信念和愿望向具有稳定性的人格 特质的转变
(1)6岁后,儿童才发展起人格特制的概念。
(2)7、8岁后的儿童能逐渐开始使用人格特质描述他人或自己。
第24页,讲稿共52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四节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