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做回阿Q又何妨
鲁迅先生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叫做《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人阿Q的形象,他懦弱、自私、愚昧、狡猾、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做回阿Q又何妨
鲁迅先生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叫做《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人阿Q的形象,他懦弱、自私、愚昧、狡猾、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麻木的精神病症。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之处却还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假洋鬼子的打,他却这样自我解嘲:这是儿子打老子……
阿Q精神等于精神胜利法吗?
正是因为“精神胜利法”,阿Q被人当作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代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人其实是把“精神胜利法”等同于阿Q精神了。因为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这种对阿Q精神的狭隘的解释也融入到了我们的文化中。今天,“精神胜利法”已经家喻户晓,完全变成一个带负面意思的概念。
精神胜利法虽然被很多人所不齿,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它使阿Q这样的小人物的心理得到了平静和安宁。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合理化”。在以往的主流心理学教科书上,往往认为合理化是一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实际上,精神胜利法对于维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做回阿Q又何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宁愿抱着自己的烦恼不放,也不愿意去当一回阿Q。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一直紧紧抓住自己的烦恼、痛苦不放,直到它们把自己彻底击垮,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其实,阿Q形象能在中国广泛地流传,并成为大众嘲笑的对象,反映了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人是一个比较“不快乐”的民族,倾向于悲观、忧虑,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了解历史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世世代代衍生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走过了多灾多难的历史,饱受着战争、疾病、饥荒的折磨。中华民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带有很大悲观性的民族性格。
比较中西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惯用激将法,而西方人则着重于正面鼓励;中国人强调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而西方人更提倡积极思维。其实,西方文化中才包含着“阿Q精神”的深厚底蕴,西方人也善于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态的平衡。我们来看一下类同于阿Q的西方思维方式吧。
俄国大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庆幸才对,幸亏没扎在眼里。”
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家中曾失窃,财物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这么看来,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把“阿Q精神”一棍子打死。如果您不巧真的由于某些事情而心情不佳,而且那些事凭您的能力还是无法改变的时候,做一回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