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pdf

格式:pdf   大小:48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pdf

上传人:cengwaifai1314 2022/7/21 文件大小:4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规划,
(2)、重点解决村庄各项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布局;引导村庄进行建设,
促进村庄发展;
(3)、统筹安排村庄之间的共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4)、对一般聚居点提出具体的建设、改造措施;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农
房改造进行规划设计。
村庄具体载体
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乡驻地的位置和发展规模;
依据“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确定中心村
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位置和规模。
村庄选址
村庄选址条件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选址的一般性规定。
规划新建的村庄不得在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区段内选址。
村庄布局
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
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妥善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
配建要求
村庄聚居点应按照《村镇规划标准》配置村委会、支部活动室、
科技服务点、文化活动室、医疗点、计生服务站、全民健身设施等社会公
共服务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有条件设置小学、托幼、图书室、敬老院、农贸市场等设施的村
庄聚居点,应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区域统筹配置。
3 建设规模及用地指标
人口规模: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分配并复核村庄聚居点的人口规模;聚居点的
人口规模控制由各县(市、区)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确定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居住习
惯、就业途径、配套条件、耕作方式和耕作半径等因素的影响。
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不便;还要避免过于迁就现状,导致布局分散。
人均用地指标:
依据各县(市、区)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自行确定聚居点人均用
地指标;
新型社区、城郊型村庄聚居点以及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较大的村庄聚居点,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下限;山区、高原的村庄
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上限。
3. 3 配套设施用地
配套设施用地按《村镇规划标准》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规模进行用地控
制。
4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要求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依据各县(市、区)的农房建设标准和当地村
民的居住习惯自行确定;
农房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农
用机具停放场地、牲畜圈养设施及杂物堆放、凉晒场地。这些辅助面积
不能计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建筑形式
住宅建筑的形式应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塑造地方特色,
并与周边环境和乡村风光相协调。
建筑设计
村庄聚居点建筑层数大于或等于 3 层以及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 6 米的
建筑,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确保
村庄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5 道路规划建设标准
过境公路
严格执行“三部一委”关于绿色通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各级过境
公路的建筑后退红线宽度,禁止夹道建设。
村庄对外联系道路宽度
中心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 6-10 米;基层村聚
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 4-7 米;。
村庄内部道路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