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硬新闻软着陆”拓展民生新闻报道深度
荆利 201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开播,“被认为开了电视民生的先河”。[1]此后,“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新闻传播模式风靡全民视角切入,关注硬新闻不多,而时政硬新闻诸如领导活动及各部门的会议却应接不暇,因此,这里我们着重就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结合点进行探寻。时政新闻是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即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即反映的是“大民生”,而民生新闻是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往大处分说就是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交通等,反映的又是大民生,而民生新闻中所反映的小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时政新闻中大民生的展现和细化。小民生与大民生是“点”与“面”的关系,二者的切合点即是从时政新闻的大民生中找出一个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点”切入而展现,即是民生新闻中的小民生,这也就是把时政新闻这个硬新闻通过这个“切合点”使其“软着陆”,变为百姓乐意接受的民生新闻。一直以来,时政硬新闻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让观众产生了一定的收视疲劳,近年来,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新闻同仁们也正在不断努力着,而时政新闻这个改革正是民生化的发展方向和优势。
民生新闻利用时政硬新闻“软着陆”的作用
解决素材偏、缺的问题。县级电视台由于受地域面积、人口的限制,每天县域内发生的重大事情有限,再加上受车辆条件、信息条件等因素影响,素材不足一直是困扰县级民生新闻的一大难题,总出现“吃不饱”、拿“小常识”凑的尴尬局面,而采用“硬新闻软着陆”此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解决民生新闻“小民生”的弊端,向“大民生”发展,以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由于县级民生新闻素材偏少,因而就会出现“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大块节目时间,一些零碎的生活片断也被搬上银屏,显得庸俗、肤浅,节目质量大打折扣,而让时政“硬新闻软着陆”,能够兼顾新闻主导性与多样化的关系,增强新闻的导向力,增强民生新闻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用事实、过程、细节说话,展现“大民生”,让民生新闻因此而变得有较高的深度。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络,更有利于把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到老百姓的心中。时政硬新闻往往存在“冷、硬、浅、陋”现象,特别是会议、领导活动及各种工作性、成就性报道显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浓厚的说教味儿,老百姓总觉得“不关”自己的事儿,就不乐意看,认为时政新闻只是政府官员看的,最终导致宣传效果不佳。采取时政“硬新闻软着陆”就很好地解决了新闻宣传的棚架问题,使党的方针政策及具体的政府工作,利用民生新闻这个平台细化、展现而深入到老百姓心中,让群众积极付诸行动,达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民生新闻报道中要准确把握好“着陆点”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方面。从民生、民意、民情出发,找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计民生的契合点,把讲政治的政府工作融入群众的生活中,把指导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掌握话语权,提高民生新闻的公信力。采访中要注重利益,对于一些重大决策,打破时政新闻中政府在演“独角戏”的僵局,选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与他们利益相关的角度入手,或从具体实用的事物着笔,找好角度,做好解读。例如2011年3月6日,鲁山县召开城区经济房建设工作会议,时政、民生两频道记者同时采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