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私有化理论与路径的分析
刘永焕摘 要: 对私有化解析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同时又是改革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实践中,不同国家所采取的私有化模式也略有不同,效果也呈现出差异,但相同的是改革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为非常广泛,有采矿业、石油业、农业与林业、水、电、煤气业、国家电网、制造业、科学工程业、饮食业、金融业,甚至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由于英国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法律体系,该国的私有化主要是采取在资本市场上直接出售国有企业股票的形式进行的。法国主要通过政府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私有化变革。总之,私有化成了西欧各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推行其制度改革的重要工具。在这些国家,通过私有化获得的收入占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的比例,私有化对西欧国家的经济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中欧国家中,德国和波兰比较典型。德国电信的私有化是通过打破垄断,引入新的竞争者来进行私有化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波兰走的是一条独特的私有化之路。1990年,波兰政府成立所有制改造部,开始了大规模私有化之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国有企业私有化。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后,通过资本市场将这些股份出售给个人、机构投资者;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则被出售、配给、转让、并购。
东欧国家的私有化归纳起来主要有重新私有化、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重新私有化是指把过去国有化、集体化时期没收的私有企业、土地及其它财产归还原主或其继承人;小私有化是指把国有商业、饭店、旅馆、服务业、建筑业中的小型企业出售给私人或私人公司;大私有化是指对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东欧的私有化是在个别企业私有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私有化,最终实现了“制度变迁”、“制度转型”。私有化的效果在各个国家呈现出差异,但相同的是改革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为私有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私有经济充分发挥它的潜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简单的几点评议
客观地认识私有化,私有化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允许和鼓励企业变革产权,转换经营机制,鼓励、支持、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总之,无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政策的制定者,都应该理性对待私有化,努力实现私有化的最大预期。
(一)判断私有化这种制度安排是否可行,关键看这种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战后,由于西欧国家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国民经济濒临破产,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因此各国掀起多次国有化浪潮,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国有化之后,各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得以在短期内完成,生产力得到迅速提升,带来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体制弊端,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报酬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经营效率低下,亏损严重,造成日益严重的财政困难,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制约。鉴于上述状况,西欧各国从70年代逐步推行私有化运动,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营效率。从西欧国家的实践可以看出:不管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目的都在于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判断这种改革安排对改善一国经济状况的可行性,关键就在于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否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