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史学史 主讲:粟品孝 (89008956,supx69330@) 第一部分:绪言 第二部分:传统史学 第三部分:现代史学 第四部分:最近史学趋势
绪论:本课程的由来与发展
参考书: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周文玖著:《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
时间:20世纪20年代
人物:梁启超
场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授《广历史研究法》
内容:将专史分为人、事、文物、地方和断代五种,其中文物的专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文物四种,而文化专史又列有语言史、文字史、神话史、宗教史、学术思想史、文学史和美术史七种,其中学术思想史包括道术史(哲学史)、史学史、自然科学史、社会科学史四种。
结构: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与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
(一)研究重心:通史到专史
在进化史观指导下对撰写新型通史的努力(20世纪初)
思想:1900年,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
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实践:1904年,夏曾佑《最新中学历史教科书》
1904年,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
由通到专的治史观的改变(20世纪20年代前后)
何炳松:200多章的通史计划
梁启超:“专史没有做好,通史更做不好”
中国史学史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
梁启超、何炳松、姚名达、郑鹤声
(二)总结传统
胡适:一种学术到了一个时期,也有总结帐的必要。……结帐是(1)结束从前的成绩,(2)预备将来努力的新方向。前者是预备普及的,后者是预备继长增高的。(《国学季刊宣言》)
梁启超:无论何种学问,要想对于该种学问有所贡献,都应该做历史的研究。写成历史以后,一方面可以使研究那种学问的人了解过去成绩如何,一方面可以使研究全部历史的人知道这种学问发达到何种程度。(《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梁启超:中国书籍,十之七八可以归在史部;
中国史书既然这么多,几千年的成绩,应该有专史去叙述他。
(三)西学影响
19世纪,欧洲第一部史学史专著:英国罗伯特·弗林特(Robert Flint,1838-1910)《欧洲历史哲学:法国和德国》(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Europe:France and Germany )
1902年,中国第一本近代意义上的史学史研究杰作:梁启超《新史学》
史学研究的专业化:(1)历史研究机构的建立,专门史学杂志的发行,专门人才的培养;(2)史家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独立的人格
(四)分科教育
1902年,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政治、文学、格至、农业、工艺、商务、医术7科
1903年,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经学、政治、文学、医科、格至、农科、工科、商科8科。文学科:中国史学、万国史学、中国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俄国文学、德国文学、日本文学8门
王国维:文科:经学、理学、史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学课程包括:中国史、东洋史、西洋史、哲学概论、历史哲学、年代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神话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外国文。这是真正从西方学科的态度看待史学。
1912年,蔡元培《大学令》:文、理、法、商、医、农、工。文科: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四门
1917年,蔡元培长北大,分别“学”与“术”,主张大学着重发展文、理两科;建立中国史学门;1919年成立史学系
1920年,朱希祖任北大史学系主任,史学系课程分6类:史学史及史学原理,中外通史,断代史,辅助学科,专门史,两种外国语。大致确立了后来史学系课程的内容。
二、“中国史学史”课程与教材
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朱希祖《中国史学概论》;云南高师,郑鹤声《中师范大学,卫聚贤在上海持志学院、暨南大学,蒙文通在四川大学。他们都编有《中国史学史讲义》
40年代:金毓黼《中国史学史》被教育部定为大学用书
1961年教育部文科教材会议,白寿彝、吴泽负责《中国史学史》
1982年,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2000年,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三、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名家名著
金毓黼的《中国史学史》、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刘节《中国史学史稿》、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吴泽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杨翼骧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4册、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蒙文通的《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等。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积聚了一大批学者:瞿林东、陈其泰、吴怀祺、张越、罗炳良、周文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