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文档名称: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41KB   页数: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zongzong 2022/7/29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相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驾驭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加是比较主动的,参加面也是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肯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精确的相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肯定难度的,假如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相识肯定更加精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加是比较主动的,参加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连接刚好间的掌控存在很多不足,在巩固练****时没能适当绽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相识》教学反思4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探讨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老师一节“相识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老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索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老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相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相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老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老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好用。无可厚非。可是,假如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索,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胜利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加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相识千米的主动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纳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详细内容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状况添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结合详细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胜利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老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状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相识。










2、1千米=101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10米的联系与区分。吴老师的1千米=101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老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学问的有效迁移角度动身,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亲密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终,再帮助学生用吴老师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10米之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分(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缘由。
以上一点思索请同行指正。
《千米的相识》教学反思5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行能用手去比划,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测,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二是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识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于是,我带着学生沿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