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2/8/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
  一、痰饮病的分类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
  一、痰饮病的分类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二、痰饮病的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津液停积机体某部位而成。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痰饮病的病变脏腑为肺、脾、肾、三焦,以脾首当其冲。痰饮病的病理性质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三、痰饮病辨证论治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即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引起。
  (1)脾阳虚弱证:证候主症: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证机概要: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饮留胃肠证证候主症: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证机概要: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如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病程发生发展中,可见如下证型。
  (1)邪犯胸肺证证候主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证候主症: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逐渐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证机概要: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治法:泻肺祛饮。
  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注意事项:如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峻下逐水,剂量均从小量递增,一般连服3~5日,必要时停两三日再服。必须注意顾护胃气,中病即止,如药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3)络气不和证证候主症: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