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写一篇小通讯》教学设计 (2).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写一篇小通讯》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8/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写一篇小通讯》教学设计 (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写一篇小通讯》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本次写作练****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理论中掌握纪实性作品的写作要求,同时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沟通交流的才能。本设计拟安排“老师指导-—小组采访——各自行文——发表交流"四元的学费没有着落,更忧心瘫痪在床的父亲由谁来照管?
    李勇央求家族中长辈从中说合,希望已分家的哥嫂能照应瘫痪的父亲,然而没有任何结果(此事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编者注).在母亲坟前,他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李勇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带着父亲上学。李勇只有一个念头,有他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父亲挨饿!
    李勇卖了家里积存的200多公斤玉米,400多公斤糜子和一些黄豆,勉强凑够了1000元,1995年9月10日,李勇背着父亲,怀里揣着卖粮得的1000元钱,来到了西峰市,开场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
    李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将父亲安置下来.
    新的学校生活紧张而宁静,李勇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照顾着父亲。为了父亲,他没有在学校食堂吃饭,,他就匆匆赶回“家”,生火做饭,给父亲接屎接尿。逢节假日和好天气,李勇就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每次上课前,他都要给父亲放好接尿的罐头瓶子,支好大便时用的凳子,把收音机放在父亲可以得着的地方,安排好一切,,李勇下课回来了,一进房子便闻到了股刺鼻的气味,见父亲神情紧张地望着他,李勇心里明白了,他一边帮助父亲换上干净的衣裤,一边抚慰父亲。说话比较吃力的父亲,望着瘦小的儿子,一把抓住李勇的手,眼泪叭哒叭哒往下掉.
    备尝了生活艰辛的李勇自尊心很强,他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过他的情况。年终,当得知这一切之后,学校给李勇补助了60元生活费。
    李勇说,不管生活有多么困难,他都要和他的父亲坚强地活下去,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漫长的四年学业。
    (作者吴锋、夏涵禄、杨永庚,选自1996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
    
    孝心一片动天下
    一
    1995年6月,李勇获得了全县初中毕业统考第二名。8月,他以全县中专招生考试第四名的成绩被庆阳师范学校录取,成为庆阳师范学校中一(3)班的学生。
    当喜事临头的时候,李勇心里更多的却是忧虑,自己去上学,父亲怎么办?
    瘫痪在床的父亲嘴里不说,心里当然知道儿子在愁什么。他让李勇找来了村干部和家族的长辈们,请他们出面说话,让已分家另过的大儿子来照顾自己,让李勇能安心去上学。
    9月8日,当着村干部和家族长辈的面,李勇和哥哥说定,家产全部归开着一个小饭馆的哥哥所有,哥哥负责照顾父亲,并每年拿出1500元钱作为李勇父亲、李勇的生活费及学费.
    9月9日,李勇的哥哥突然又找上门来,对父亲及李勇说:“昨晚回去想了一下,觉得不对。家产总共只值六、七千元,李勇上学4年,我得拿6000元,划不来。”李勇气极了,说:“那你看别处哪里有靠养活人得利的事你就寻去!"
    哥哥走了,李勇和父亲面对面坐着,好长时间谁也没有说一句话.
    李勇走出门,来到了母亲的墓前,这位16岁的少年长久地跪在母亲墓前,先是无言地任泪珠一滴滴地滚落,最后,终于放声痛哭。不知过了多久,他用手抹去脸上的眼泪,给母亲磕了三个头,说:“妈,我背上我爸上学去吧!有我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我爸饿着!"
    卖了自母亲去世之后一直珍藏着的200公斤玉米、400公斤糜子等一些粮食,凑了1000元钱,李勇背着瘫痪的父亲来到距家25公里的西峰市求学。
    交了500元学费,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大间平房,用家里的一个破铁桶做了个火炉,搭起了锅灶。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地过起了日子。
    17岁是人生的花季,,他总要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有时,从拉三轮车的姐夫那里借来两轮车,走街串巷挣点儿钱补贴生活。
    自尊心极强的李勇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他的情况。他默默地靠自己的努力一面照顾父亲,,他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二
    从小学,到初中,到师范,,也关心着他的生活.
    他的初中老师给过他许多的帮助,并和师范学校的老师等人一起,最早把李勇背父上学的事写了出来,投给了《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
·教育导刊》最早披露此事后,全国20多家报刊纷纷转载。
    社会各界对于一个普通孩子的孝行所表现出的反响令人吃惊。《中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