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9018)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悠悠华夏,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9018)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悠悠华夏,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谆谆教导;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寄寓到民贵君轻的治国良方;从唐诗宋词的争奇斗艳,到程朱理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正如中华世纪坛序中写的那样,“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份豪迈,大概只有炎黄子孙才能了然于胸。我的成长,是一直有传统文化为伴的。所以今天,让我讲我与传统文化的故给你听。
我与传统文化,绝对不是一见钟情。儿时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并没有多美好。那时候,国学还没有红透大江南北,对国学的了解,只浅尝辄止在从小到大的课本间。小小的我像古代人一样咿咿呀呀读着那些并不明白的句子,看着课文背后印着的“并背诵全文”,只觉得触目惊心。想不通究竟什么是“几年离索”,也不明白什么是“欲语泪先流”。不过虽然不懂,好在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倒也挺有乐趣。也多亏了那时候的勤奋,以至于到今天,像《长恨歌》一类的长诗,我仍能流利的背出来;偶尔谈起传统文化,倒有几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味。
随着长大,我与传统文化似乎更合拍了。犹记得初中时我有一个牛皮纸封皮的本子,上边密密麻麻的誊写着我喜欢的诗词歌赋,偶尔还写几笔自己的感触,配着一两幅插画。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我也渐渐承袭了诗人的多愁善感,变得更加细腻,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有了更多的观察,好多诗词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领悟。我年少时懵懵懂懂的情感,大多是用诗词承载的。偶尔低吟一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感叹一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黄昏细雨时想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伤心落泪时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些诗词是我情感的启蒙。那些平平仄仄的诗词曲赋,丝丝缕缕的离愁别绪,都让我感同身受。不过那时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止步于此,至于其他浩如烟海的文史古籍,只觉得枯燥无味,也懒得去理。
高中时,课业变得繁重起来。不过这并没减少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且随着阅读的增加,也终于知道自己当时的理解是多么幼稚浅薄。那些看似描写男女情爱的诗词,竟并非其原意,就好像“画眉深浅入时无”并不是在问自己的妆究竟好不好看一般,那些看似软软糯糯的词句,其中竟蕴含着那样深的家仇得自己当时一边觉得羞愧难当,感叹自己学业不精,眼界短浅;一边对传统文化更生敬仰,更想要去了解,去体味。怀着这样的情感,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老子庄子,静静读下来,倒觉得醍醐灌顶,齿颊留香。那些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怪诞离奇的想法中,充斥着对自由的向往;那些看似无稽的舌战,却藏着哲学思辨的味道。曾经我以为长得读不完的《水浒传》,竟也在我每日藏在被子里偷偷打着手电的时光中悄悄刻在了我的脑海。我认识了冷静正统的司马迁,遇见了美好无争的桃花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