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GEIHUA1688】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4、患者及其家属教育与沟通
(1)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维护患者和家属权利。
(2)科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麻醉及镇痛只是教育和指导,支持其参与诊疗活动。
5、就诊环境管理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2)保护患者的隐私。
6、患者评估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围麻醉期进行病情评估管理。
(2)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应记入在麻醉记录单。
(四)患者安全目标与持续改进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1)在司理麻醉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2、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手术前的各项麻醉准备工作应全部完成。
(2)建立麻醉部位识别标志制度。
(3)麻醉前再次对手术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核查,完成“手术安全核查表”与“手术风险评估”中麻醉相关部分内容。
3、提高用药安全。
(1)病区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并上报。
(2)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4、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科室应建立严重不良事件的讨论和报告制度。
(3)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薄重视临界事故。做好术后随访记录的登记。
(五)麻醉质量与持续改进
1、由具备职业资质的医师、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1)科室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2)普通患者确定手术后,司理麻醉医师根据病人病情确定麻醉方式并执行。
(3)急诊病人入院后由当班医师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麻醉方案并执行
2、实行围麻醉期质量控制,规避麻醉风险
(1)麻醉前准备。
①麻醉前麻醉医师必须访视手术病人,全面了解病情和术式,根据所获资料进行麻醉前评估,包括ASA分级,有无困难气道和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分析。
②认真填写麻醉前访视记录,选择麻醉方法,拟定麻醉方案,确定手术前用药,做好麻醉前药品、器材的准备。
③对围麻醉期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积极的防范措施。遇有疑问题应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汇报。
④麻醉前访视意见和讨论内容记录在麻醉前小结或病历上
⑤病人术前准备不足,应予调整手术时间,以确保病人医疗安全。
(2)麻醉期间管理。
①施行麻醉前应再次评估病情,应检查拟施麻醉所需器械、监测仪器、麻醉设备、麻醉药品、麻醉辅助药品、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
②麻醉医师在实施麻醉期间应自始至终对病员进行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测。必须持续地评估病员呼吸和循环功能,并根据年龄、麻醉方式及手术类别等,监测病员意识、镇痛状态、肌松状态、体温及尿量等项目。
③麻醉医师应在全麻期间注意麻醉深度调节,保证病员安全,消除病员记忆,并根据手术需要调整麻醉深度,努力为手术创造条件。
④麻醉期间应按时、认真、真实客观地做好记录。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麻醉用药的种类和剂量;静脉液体、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种类、剂量及给药时间;记录麻醉操作及手术重要操作的实施和结束时间;麻醉期间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其治疗。
⑤麻醉结束后及时完成麻醉小结,完善麻醉记录单。
⑥对术前病情准备不足的择期手术病人,应予调整手术时间,以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3)麻醉后期管理
①麻醉结束后,麻醉医师应根据病员恢复情况作出评估。
②麻醉医师根据术毕恢复评估情况,按照相关评定标准决定病员转送至麻醉后恢复室、普通病房或ICU。
③麻醉后病人的转送
a病人转送前,麻醉医师应提前通知接收病人的麻醉后恢复室、普通病房或CU需要准备的仪器、设备,如氧气、吸引器、血压表和其他测仪器等;
b麻醉后病人应由麻醉医师等医护人员护送,护送中对病人应给予适当的监测或治疗。病人送至麻醉后恢复室、普通病房或ICU后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并由交接双方对病人情况进行再次评估,作出书面记录。如经搬动致病人情况出现明显波动,需经处理稳定后麻醉医师才能离开。
3、麻醉术后回访管理
(1)建立完善的麻醉术后回访制度。
2)普通病人应在术后1-3天进行回访,并作好回访记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