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传习录之‘一以贯之’的功夫 薛侃录译文白话.docx

格式:docx   大小:62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习录之‘一以贯之’的功夫 薛侃录译文白话.docx

上传人:zyl7513565 2017/7/29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习录之‘一以贯之’的功夫 薛侃录译文白话.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传习录之‘一以贯之’的功夫薛侃录译文白话
源于古诗词网()
薛侃(?——1545 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扬人。王阳明的学生,力倡阳明心学。进士,后因上
疏获罪下狱。见《明儒学案》卷三十。
[原文]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
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译文]
薛侃问:“操守志向犹如心痛一般,一心只在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说:“开始学时,如此下功夫也行,但须明白‘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本如此,工夫方
有着落。若只死守志向,在工夫上大概又会发生问题。”
[评析]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引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进进出出没有时间限制,也不知道它的方
向在哪里。这是指心而言的。人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物,思维活动哪一刻也未停息过。思维的内容、方式、
次序都不受限制,念念相续,胡思乱想。只有将心念功夫落实在志向上才算得学者的操守。
[原文] 专涵养而不务讲求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
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只重视德行的涵养而不关心学问上的讲论,把人欲认作天理,该怎么办?”
先生说:“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又问:“何谓知学?”
先生说:“姑且先说说为什么而学?学习什么?”
薛侃说:“曾听您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天理,体认天理,只要求己心没有私意。”
先生说:“如此只要克去私意就够了。何愁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
薛侃说:“正是担心这些私意不能认清。”
先生说:“仍是志向不真切的问题。志向真切,耳听目见的全在此处,哪有认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不需向外界寻求,求学讲论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见,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见。”
[评析]
涵养德行必须求学讲论,而求学讲论又重在志向明确和真切。志向真切,求学也真切,涵养也真切。这
个真切工夫不在心外,而在自己心中的体会和揣摩。
[原文] 为善之心真切
先生问在坐之友:“此来工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
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译文]
先生问在坐的朋友:“近来功夫如何?”
有位朋友用虚明来形容。先生说:“这是讲表面情况。”
一位朋友讲述了今昔的异同。先生说:“这是说效果。”
两位朋友茫然不解,向先生请教正确答案。
先生说:“我们今天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就会向往,有过就会改正,这才是
真切的工夫。如此一来,人欲就日益减少,天理就日益光明。如果只在那里寻求表面情况,说效果,这样反
倒助长了外求的弊端,再不是真切功夫了。”
[评析]
此段紧接上文,再次强调“真切”功夫。学生在考试前,仍在顾虑着文字上的题目、内容、答案,那么,
只会使人心更躁动、更纷乱。此时唯有在调节心态上下功夫,才能使考试时心中的文思涌现,智慧呈现。所
以,禅家强调着心,照着念头,这就是自心上真切工夫。
[原文] 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
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
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
[译文]
朋友们在一起看书,常常批评、议论朱熹。
先生说:“如此吹毛求疵,是不对的。我的主张和朱熹时有不同,主要是学问的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
之别,不能不辨明。然而,我的心和朱熹的未尝不同。比如,朱熹对文义解释的清晰精确之处,我又怎能改
动一个字呢?”
[评析]
阳明先生与朱熹尽管有思想上的分歧,但他并不是对朱学吹毛求疵,而是在入门下手处有些差别。但
是,他们的心是相同的。圣人心中都存养着天理,天理统摄着圣人的心。从心路出发,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