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5
文档名称:

【成功办事36计】西苑出版社.pdf

格式:pdf   大小:981KB   页数:28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成功办事36计】西苑出版社.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7/31 文件大小:9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成功办事36计】西苑出版社.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计察言观色
办事,是能力的较量,更是经验和心理素质的较
量。有经验和心理素质好的人,在办事的时候,绝对不
会贸然出击,一定会认真观察、具体分析,彻底了解对
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有利于准确发现对方的意
图,能够有效防范对方的“冷击”,为成功办事创造
条件。
学会察言观色看清意图
求人办事首先要学会察言观色。别人不高兴的时候,你去
求人办事,那肯定没什么戏,说不定还把自己搞得下不来台;
当人高兴的时候,你再去求人,说不定难办的事也能办成。察
言观色不但要知其表面,还要揣摩其内心的真实意图,这是察
言观色的最高境界。
清朝的和珅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却非常受乾隆皇帝的宠爱,
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办事的时候能够察言观色,发现乾隆的真正
意图,把事办得令皇帝十分满意。当然,我们不应该学做小人,
但是善于观察别人的真实意图,确实有利于办好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记载,郑庄公平定母后武姜和
皇弟共叔段的叛乱之后,把母亲武姜囚禁在了城颖,并发毒誓: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然而他不久就为自己的过激行为后悔
了。可他毕竟身为一国之君,金口玉言,说出的话便不能轻易
更改,这令他十分忧愁,不知怎么办才好。
但是,一般人都不了解郑庄公的真实想法,许多大臣去劝
郑庄公都无功而返。一个叫颖考叔的大夫一直想在郑庄公面前
表现自己却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这次,他通过仔细观察明白了
郑庄公的难言之隐。于是便以献物为由,得到郑庄公召见,并
赐食给他。在吃国君赐给的食物时,颖考叔当着众人的面,把
食物中的肉都挑出来不吃。郑庄公问他原因时,颖考叔回答道:
“我的母亲吃过我给的食物,还没吃过国君赐给的食物,我想
将国君赐的食物带回去给我的母亲吃。”
郑庄公叹息着说:“你还有母亲可以献美食给她,而我有
美食,却没有母亲来承受我的献给。”于是,颖考叔献计给郑庄
公:“挖一条见水隧道,在水边写‘黄泉’二字,在隧道中母
子相见,谁能说这不是相见于黄泉呢?”郑庄公欣然采纳此计,
终于和母亲相见,得到一个其乐融融的结果。颖考叔也被郑庄
公赞赏和重用。后人对颖考叔的孝心大加赞扬,其实他在这件
事上表现出的是过人的办事智慧,这件事得以完美解决,首先
要归功于颖考叔的察言观色,能够了解郑庄公的真实意图。
善于从他人的性格出发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办事的时候应该先了解
对方,尤其是了解对方的心理,从洞察他人的性格入手。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曾经使用过一些巧妙的方法,去判断、
洞察他人的性情和能力。他们会对他人在一定环境之下的行为
进行细心地观察。这种对细微之处的特别留神,用心之苦,用
力之勤,是一般人难以做到或者不愿意去做的。这也是他们比
常人容易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领导者,要利用别人为自己办事,必须要充分了解
手下,以便给他们分配合适的任务。
曾经有一个雇员回顾美国著名的巨商费尔特招聘他的情景
时,万分感慨地说:“我从未见过像费尔特那样细心的人,他
问出的那些细小的问题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甚至知道我曾在
家乡的小镇当过骡夫,并对我饲养骡子的有关细节进行询问。”
费尔特如此细心地去品评、洞察他人,主要是为了了解他
所雇佣的人的性格特点。正如他本人所说:“如果我不亲自去
品评、了解、认识他的性格、特点及能力,我将把何种事情交
给他做呢?我又怎么能借助他们为我的公司效力呢?”
一般人的性格都是比较稳定的,其动作、表情以及情感在
某种特殊场合下已形成固定的****惯,这些****惯就决定了他稳定
的办事模式。这些****惯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常
常包含在他的动作、姿势、变化的面部表情以及语言与声调里。
有的时候,人们会故意调整自己的动作,以免暴露自己的某些
特点,但他们常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某人有了困难,他是否会退缩?他有毅力去战胜
它吗?他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吗?他会勇于承担责任并想方
设法来保护与此事有关的其他人吗?最终,这人究竟如何去做,
我们一下子是很难断定的。但是,如果我们事先对此人就有所
观察和了解,那么至少可以在他以往的情形之下,根据他所经
历的或者干过的那些事情中寻找线索,找出他有可能对此类问
题的反应。
有些人比较张扬外露,他们的性格让人一目了然;也有一
些人把自己藏得比较深,让人一时很难发现他们的特点。可是
很多时候,他们的真实情况依然能够被细心的观察者看得一清
二楚,照样可以从中找到成功办事的突破口。
因此,我们在办事的时候,也应当刻意留心对方:他关注
的是什么?他常常忽略的是什么?他的喜怒忧愁是什么?什么
事情能使他震惊?什么事情会使他发怒?倘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