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堂吉诃德》中想象与现实的双向模仿
杨洪敏[摘要]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理论,对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进行了重新解读。根据行动元模式,对堂吉诃德的各行动元进行了清晰梳理和理性审视,在此基础上发现,“主体”代表的想象的力量与论《堂吉诃德》中想象与现实的双向模仿
杨洪敏[摘要]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理论,对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进行了重新解读。根据行动元模式,对堂吉诃德的各行动元进行了清晰梳理和理性审视,在此基础上发现,“主体”代表的想象的力量与“辅助者”、“反对者”代表的现实力量在相互作用,想象与现实在相互模仿。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堂吉诃德》文本复杂性的一个根源,也证明“模式”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
[关键词]《堂吉诃德》;理想;现实;双向模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71-02
一、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
结构主义先驱普罗普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大量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童话,完成了他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写作。普罗普先把民间童话定义为一个在时间线上展开的31个“功能”,然后提出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源)问题。他通过两个程序,一个是描写功能行为以便确定角色,另一个是把角色汇集到一起,然后精简成行动元类。依靠这两个程序,普罗普建立了行动元的最终名单,它们是反面人物、施与者(借给者)、协助者、被追求者(和她的父亲)、派遣者、主人公(英雄)、假主人公。根据这一名单,普罗普给出了一个关于童话的行动元定义,即童话是含有七个人物的叙事。苏里奥在《20万个戏剧情节》中的思路与普罗普非常接近,他认为戏剧的情节按功能可精简为六个。
在此基础上格雷马斯认为,普罗普和苏里奥的理论都已证明,使用有限的几个行动元,便能说明微观世界的内部组织。他继承了普罗普童话功能分析的理论内核,将普罗普的“三十一个功能”、“七个行动范围”浓缩为“六个行动元”叙事模型,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它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一个轴系以主体欲望中的客体为中心,另一个轴系以主体欲望反映于辅助者和反对者关系为模型。这个行动元的双轴图式①为:
二、行动元模式在《堂吉诃德》中的体现
普罗普认为,西方民间故事的基本形式是“追寻”,主人公总是在寻找某种东西,不管主人公是谁,也不管要找的是什么,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如果是短故事,就省去一些成分,如果是长故事,则重复一些过程。②追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在《堂吉诃德》文本中,主要的故事线索是主人公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游侠骑士,要遍游世界去锄强扶弱,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为了这个目的,他出门冒险,但受尽挫折,一事无成,回乡郁郁而死。
如果用行动元即功能的分析方法来看,主体是主人公堂吉诃德,他愿望中追求的客体就是骑士道。按照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元理论,还应有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的赋义是利益的发送者,接受者的赋义则是利益的潜在获得者。具体到作品中,堂吉诃德完全是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要去游侠实行骑士道的,所以,发送者是骑士小说,它给予了堂吉诃德追求骑士道的动力和根据;接受者则有些复杂,堂吉诃德的主观愿望是将骑士道遍行天下,消除一切暴行,拯救苦难的人,那么接受者应该是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