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6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材更名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2016年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并在全国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我们的低年级品德教材也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按法治教育大纲相关内容要求作出修订。今年7月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文通知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已经通过专家审查和教育部审定,于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
1.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的理解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表现为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角度,不用“法制”用“法治”更为适切。
“道德”与“法治”组合?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
,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二、教材编写依据
依据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颁发(2011年)
依据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2013年)
依据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2014年)
依据:4:《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2016年)
三、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低年级单元框架
内容
单元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单元体验活动
我爱我家(家庭场域)
说说我自己
我爱爸爸妈妈
幸福一家人
大声说出我的爱
我爱学校(学校场域)
可爱的校园
老师,您好
我的新伙伴
学校常规我知道
健康每一天(自然场域)
好牙伴我一生
爱护眼睛和耳朵
学会自我保健
争当健康小卫士
心中有规则(社会场域)
我和伙伴一起玩
红绿灯在站岗
游乐园里真开心
与规则同行
,创建有内在逻辑的教材单元框架。《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科书将课标提出的三经四纬课程框架,三经,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纬,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用三篇课文和一个单元体验活动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4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用空间逻辑取代了原教材的生活事件和时间逻辑的编排。因为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的起点,然后从家庭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