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风家教征文
2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家之训”便形成了“家家之风”。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世人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将家风家教中的精华融入每个家庭中,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成长
家风家教征文
2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家之训”便形成了“家家之风”。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世人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将家风家教中的精华融入每个家庭中,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我们体会着长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在我的成长路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古人云:“若要子女走正道,家长身教重言教”,我的父亲便是如此。他,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没有念过书,所以没有多少文化,不善言辞,也给我们讲不出大道理,只是老老实实的做人,扎扎实实的做事,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节俭,质朴的中国老农民。
“挣工分过日子,越勤奋,越多得”,这是父亲一生中说得最响亮的一句话。父亲五岁左右,便失去了父母,跟着自己的叔父过日子,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年代,土地还没分配到户,靠挣工分过日子,父亲小小年纪,虽不懂“起早抹黑,披星戴月”这两个词,但他只明白每一天你只要勤勤恳恳地做事,便可以多拿些粮食回家,就能养家糊口。在生产队劳动时,父亲为了多增加工分,包挖过一亩多土地。因土地硬,难挖,所以大多由壮年男子或耕牛来犁工分就高,父亲天还没亮就去挖,直到天黑才回家。农忙之际,甚至他还干几个成年人的活。叔父家孩子多,日子也不好过。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他还帮别人喂牛、担水、打柴……
3
大鱼大肉,父亲的脸顿时阴沉了下来,最后深深叹口气: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从那以后,家里宴请客人,他都主张在家煮,不铺张,不浪费,既干净又实惠。穿衣方面,父母穿的衣服基本是我和弟弟买的,因多年来他们形成节俭习惯,认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净就行,有时我们不穿的还拿去穿,说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单、被套,母亲“改造”后继续用。
父亲勤俭的好习惯不仅影响我们几姊妹,也让我们的下一代受益。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用过三个书包,读大学时,他每月总能节余一些生活费,买些自己喜欢的书籍,钱不乱花,他的理由是:自己是到学校求学的,不是去比吃穿,再说,那用的可是父母的钱,这个道理连没读过书的爷爷都懂。
“别人请你帮忙,怎么好拒绝呢?”这就是我那善良朴实、诚信的老父亲发出的言语。父亲不知道善良朴实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别人有难时,一定要伸手帮一把。父亲不知道诚信是什么,只知道答应别人的要说到做到。四年前,父亲74岁,村里一留守妇女邀请父亲帮忙收稻谷,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母亲劝他:“你前两天身体不好,叫她换人吧!”不想第二天一早,父亲瞒着母亲去了。下午四点左右,父亲弓着身子回来了,走路还一瘸一拐的,我们着急问原因,好半天,父亲才说他在扛打谷机时一不小心,连人带机一起摔进了谷桶里去,扭了腰。事后,我一听父亲出事,失去了理智,电话里大声责怪他:“你多大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