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docx

上传人:lajie 2022/10/7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是由【laji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经典的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古诗篇一
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害怕,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阔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烈而又困难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状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状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境况,失去任何精神安慰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苦痛,都历历可见,显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简单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精彩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改变。“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家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胆怯,怕到“不敢问来人”。根据常情,这两句好像应当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细致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当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忧同时的到来,形成急迫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冲突心理状态。这种冲突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殊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忧、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好像立刻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明,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马上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别状况下心理冲突发展的必定。“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迫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痛。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惊、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别经验、特别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别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好像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奇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马上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冲突心理和苦痛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仔细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别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得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经典的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古诗篇二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非常美丽。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绽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酷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纳干脆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获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宠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到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到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溢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究竟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早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行恨。但是它终归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消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呈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暖和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到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予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动、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改变,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篇三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宁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劳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耀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醒悟,他翘首凝视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射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深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妙新奇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心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常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清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四周的环境告知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醒悟了。
秋月是格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视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慢慢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深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显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爽朴实,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简单理解的,却又是体会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悟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经典的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古诗篇四
秋夕
杜牧〔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一作:天街;卧看一作:坐看)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凉爽如冷水,静坐注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致的蜡烛。银,一作“红”。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灵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寂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非常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芜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孤独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好像想驱逐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方弃妇。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即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最近更新

离散数学ch7[3]关系的合成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 46页

跆拳道社团申请书范文 3页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育种小麦条锈病抗性鉴.. 9页

BixOyClz电场调控促进ROS的产生及其光催化性能.. 8页

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原因和对策 27页

议论文写作假设分析法教案 10页

职业规划之职业气质测评 20页

Serv-U组建个人完全图解教程FTP架设、端口映射.. 84页

保肝药物分类和其临床合理应用专家讲座 31页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会议版 48页

优势比价报告范文模板(五篇) 10页

金融网络强连通风险监测-洞察阐释 35页

互联网培训文案(三篇) 11页

医疗护理部PDCA专题知识 22页

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5页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训课程开发框架(2025教学.. 26页

聚焦人工智能落地的2025项目复盘及风险管理总.. 24页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革命历史档案可信共享平台20.. 26页

安宁疗护之癌痛管理PPT模板 27页

泻下药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36页

2025年医用材料制造项目建议书 62页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 119页

土地复垦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95页

中医跟师申请范文(4篇) 8页

二零二四年度铁路货物搬运及运输服务合同 14页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 19页

科研单位合作协议书(二零二五版) 9页

胃肠外科术前康复训练宣教ppt 32页

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设计 58页

刘翼凌《宋尚节传》 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