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10/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是由【学习的一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徐立岗田家林陈月梅
摘要:协同创新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基于江苏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提出目前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完整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不够,协同创新的微观主体动力不足等。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资源、创新区域、创新产业以及创新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以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创新;江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10-02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使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到此能够以较低的创新成本,获取较高的创新价值。在欧洲,协同创新网络蓬勃发展,特别是芬兰、爱尔兰、瑞典、瑞士等北欧小国通过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全球性创新网络,创新能力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与发达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诸如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阻滞了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江苏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在全虽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2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产业创新体系有三个层次:国家、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层次的产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是企业创新能力;宏观层次是国家创新能力;中观层次是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既是产业创新体系的中观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系统,因此它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区域创新的特征,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小于区域创新体系,比如它没有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创新系统,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在外延上小于产业创新体系,一个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多个特定的产业创新体系。
一个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另一个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区别,不仅在于区域特征还在于特定优势产业特征。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是指:(1)给定区域内某一产业内部创新型企业之间及其与非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结体系;(2)给定区域内不同产业创新之间的联接体系;(3)给定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其他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之间联系。
国内外学者们运用协同学思想进行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创新成员、创新要素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以及从整体模式的视角进行技术创新协同的研究,而对创新产业之间以及创新区域之间的协同研究的较少。
3目前江苏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引导方向的作用,地方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发展指标,达到较高的政绩,会给予较大的优惠政策,同时会尽力阻止其他地方产业进入本地区,而独自做大自己的强项产业,造成了创新资源的过度重复与浪费。由于政绩的非共享性与排他性,地方政府之间势必存在竞争,它们通过对资源的相互、竞争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的瓜分、保护政策等势必会阻碍跨区域协作创新,这会给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带来困难,协同创新缺乏一个正式的组织名称和领导机构。

创新要素在系统中的无阻碍流通与共享是协同创新机制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政绩的不共享与排他性,使得各个政府都对本地区的创新要素进行垄断与封锁。南京拥有105所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苏州、无锡常州的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较好,并且不同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虽然各个区域已经有一些区域协同创新的案例,但是并没有将科技能力发挥到极致。很多地区为了争取更多的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了恶性竞争。

由于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均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缺乏对其不同利益的切实整合,无论是企业、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对于加强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的追随战略,长期停留在以市场换技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愿望和能力不足。高校、科研院所则偏向于追求研究的学术价值,而缺乏服务社会的现实关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研究动力和能力同样匮乏。由于管理体制的分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存在领域壁垒,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是项目合作的方式,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未能真正实现各方人员的相互流动与交流,更未能在各方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这种较低层次,临时性的合作,不能从长远意义上考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
4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
——政府进行联合制度创新,打造一流区域创新系统
为了大力促进江苏地区的产业协同创新,打造一流的区域创新系统,政府应当加大相关制度创新的完善,力争在制度安排上取得大的进步,不断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一个由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的一个协作机构,并为这个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主体的相关责任与权力范围,尽快建立、完善并贯彻、落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科技业务资质通认制度、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区域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等,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全面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力、知识、资金等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
人才是第一位的创新资源。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一个区域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恰恰是创新能否取得大成就的关键。江苏也是教育大省教育强省,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较大,其中又以南京实力最强。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率先大力发展教育就成为百年大计。从区域创新的角度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另外,知识技术等的共享,创新资金的共享等也将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更好的发展。
——跨产业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
各行业企业除了同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之外,同行业企业之间也应开展协同创新。企业显然要比高校、科研院所更了解自身的市场需求,行业内同等规模企业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合研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份额大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当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传统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许多新产品都是多学科、跨学科联合研发的成果。而众多知识、技能是分布在不同行业中的,研发难度很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均要求企业不能只在行业内寻求合作。在此形势下,跨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便成为必然。来自不同但相关行业的企业开展联合研发,不同的技术学科优势互补,能够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
——区域错位发展,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区域错位发展是指各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应避免朝相同的发展方向或相同的经济成分发展,应各自走各自的路,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去发展特色经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要依据各自所拥有的地理、环境、人才等资源发展能充分展示其优势的主产业,避免发展相同产业,实现区域产业间的优势互补,由点到面,形成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彼此协调发展。
——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
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需求的信息,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迎合市场需求,实现技术研发成果的经济价值。高校与科研机构掌握技术创新的研究信息,致力于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图书馆、科研实验室、先进实验设备、一批高素质勇于开拓的优秀科研技术人才等资源,奠定了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政府应在建立和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及时披露联盟信息,为联盟的建立“牵线搭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能有效减少联盟伙伴选择的费用和盲目性。总体而言,企业从事的是偏向于联盟市场经营方面的事务;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偏向于技术研发方面的事务;政府倾向于提供信息、政策等公共产品服务,要充分发挥三方主体自身资源优势,从不同层面为创新联盟的发展提供支持。
5小结
总之,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江苏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旧存在着创新资源、创新动力、创新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资源要素、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及创新制度等方面的协同,来促进区域产业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2]陈劲,[J].科学学研究,2012,(2).
[3]熊励,——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4][J].企业经济,2011,(12).(责任编辑:栗玲)
33822764

最近更新

2025年社区安全警示语(精选7篇) 10页

会计年度工作计划结尾-会计个人年度工作计划 4页

会计工作月计划 4页

2025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 19页

2025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 19页

2025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 19页

2025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 18页

2025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 19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及参.. 136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附参.. 137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附答.. 137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考.. 222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考.. 222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考.. 223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考.. 223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考.. 221页

2025年一级造价师之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考试题库.. 168页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189页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190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典.. 137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及参.. 136页

一次有意义的手工活动(刘希妍) 1页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189页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187页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188页

2025年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合集篇 26页

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基.. 136页

2025年《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 19页

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5篇 19页

研究生复试简历模板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