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章休克
林岷
休克
休克的研究简史及其概念
病因与分类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临床
表现及治疗原则
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
功能障碍
一、休克的研究简史及休克
的概念
概念: 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
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特点是
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不足
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
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二、病因与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有效
循环血量↓
2、烧伤性休克:血浆丢失、疼痛、
感染
3、创伤性休克:出血、疼痛
4、感染性休克:内毒素的作用,TNF
与IL-1为其关键性介质。
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
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型休克)
5、过敏性休克:组胺、激肽微血
管的扩张、淤血,微血管壁通透性
6、心源性休克:心输出量急剧
7、神经源性休克:
(二)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减少低血容量性休克
外周血管床容量扩大血管源性休克
心泵功能降低心源性休克
三、休克的分期、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 复习正常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一)休克Ⅰ期(缺血性缺氧期)
1、微循环变化:
微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性
收缩,毛细血管缺血、缺氧,动-静
脉短路、直捷通路开放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发生机制: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大量生成皮肤、内脏血管的强烈收缩
(2)血管紧张素Ⅱ
(3)TXA2生成
(4)VP、心肌抑制因子(MDF)、E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