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docx

上传人:碎碎念的折木 2022/10/2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是由【碎碎念的折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失败更需值得牢记——《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这篇影评应当是在6号那天就该发的,但是由于当时没写完周末两天又在外,后来又一再去观影,一再补充修改,于是始终拖到现在才发。看到有那么多珠玉在前,自己发时总是很紧急。

我也不知道该为这篇文取什么题目为好,就像我现在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甲午战斗,这段历史从小到大始终是内心的一道伤痕,每每读起那段历史,都会伤心。正如影片里反复所说的那句台词“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打算两个国家的命运。”甲午大海战,也转变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是走向更深层的衰败,一个走向更进一步的扩张。

昨日朋友问我,你为何要如此执着得反复去电影院里看这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呢?我说,由于我们不仅需要记住成功,更需要失败。成功当然珍贵,然而失败更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甲午之战,是中国的一场惨败,为何失败?这个问题百年来始终是一个探讨的问题,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这是一部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看得电影。的确他不如其他片子那么具有消遣性,那样能让人开怀大笑或者说布满猎奇心态,甚至说这部片子是明确可以用很多人都不喜爱的“主旋律”这个头衔来标注的,但是这不阻碍我对这部电影的欣赏,甚至可以说是喜爱。

现在的电影多的是用“视觉效果”来吸引人的片子,可是缺少这种表现民族血性三观端正的片子。电影,不仅仅是需要消遣,更需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洗涤。需要下里巴人,更需要阳春白雪。而这部片子便是这样一部质朴可有满怀真诚之心的作品。

电影的开篇是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头的,洋务运动,好像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北洋水师应当是洋务运动中着重打造的。当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学问时,看到少年的邓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但凡只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名言时,看到这批少年将要远渡重洋,到西方去留学学习临别之际送给邓世昌一张合影,并且在登上游轮后,少年们集体向马上远离的家乡跪下时,我也和他们一样满怀豪情,热泪盈眶。经不住想背起梁启超先生所写的那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当这些留洋学生远赴重洋最终学成归国,可以报效国家时,我想他们肯定是满腔热血的。所以,开着从英国定制的最新的战舰归来时,即使是当时的清朝又再一次患病了败仗,可是谁都没无望。那句“我们的大铁船来了”可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最朴实真实的反响。片中有个镜头让我特殊热血沸腾,就是李鸿章检阅这些军官们时,军官们一个个亮剑步出队伍高声说出自己的名字与毕业院校。这个场景仿佛令我也身临其境,穿过百年的沧桑也依旧能感受到当时的北洋水师初初建成的精气神。

那种如朝阳初升的澎湃之气,令我不禁感慨若是这支海军队伍能始终保持着这种气概,那该多好啊,那是多麽锐不行当呀。可是,历史没有假如。

那段惨烈的、悲壮的、憋屈的、布满无奈的历史终究是上演了。其实以我这种外行人来说,抛开粉丝的身份来说,海战的画面还是相当震撼相当不错的。虽然画面朴实(给人一种很原始的画面感)但是这样更显出一种真实之感。加上激扬肤浅的背景音乐,让人神经处于高度紧急状态。即使是知道这场战斗的结局,即使知道是失败,可是依旧感到特别紧急,依旧抱着期望。想即使是可以打沉一艘敌舰也是荣耀的。可是,北洋水师由于资金缺乏年久失修炮弹装备也不够,打出来的炮都是哑炮。用的都是教练弹。每次观影都会想,假如当年北洋海军装备精良,弹药充分,历史就该改写了吧。可是,历史没有假如。每每看到这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时,都会不仅仅是哀思,更是生气!我好恨!痛恨清王朝的贪污腐败,痛恨慈禧为了一己之私而毁掉了整个国家,痛恨当权者孱弱无能,痛恨指挥者纸上谈兵战略失策。但是还是最想感慨腐败亡国,腐败亡国啊!这一天,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这是一部群戏,英雄不止是邓世昌一个人。邓世昌固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的。当邓世昌命令将士们挂冲锋旗,全力向吉野号冲去时,那种决绝之情,让人心生敬畏。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邓世昌如是,刘步蟾他们亦如是,他们用生命阐述了“舰与人共存亡”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他们终其一生都没背叛当时远渡重洋时“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将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这段誓言。或许这就是一种传承,正由于有这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的传承,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世昌和刘步蟾们又何不是这样的中国脊梁呢!

可是反观现在,这样的人今日已经很少很少了。而我们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挣许多许多的钱”当作抱负的孩子们;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马的官员;是留在国外永不还乡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真小人”成为明星,大丈夫成为笑柄;是“仁义道德”成为“迂腐”的代言词;是人们都患上了“社交强迫症”,拥有一大堆“朋友”,却遗忘了“知己”的含义;我们听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气;有种叫做“人格魅力”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有种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气,渐渐抽离我们的躯体。

而这部电影,正可以让人们兴奋的同时也让人们深刻得反思。让我们从历史中得以反思,反思历史,也是在反思自己。我们虽没有“兼济天下”的力量,却是能做到“独善其身”。或许,导演也正是如此意图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固然,这部电影也有些小毛病,可是瑕不掩瑜。最大的问题还是电影的剪辑,感觉导演有太多内容观点细节想要表达,成片上有些详略失当,所谓“芝兰当道,不得不除”,假如适当删掉一些尤其是表达人的镜头和观点,整个片子的流畅度会更好。

总之,失败也是我们所需牢记的,它与胜利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想到,如今中国四周的形势,中日与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领海问题上的争端,我们更需要牢记百年前这场惨痛的失败,知耻而近乎勇。当年,丢掉领土或许可以说是国力衰微,国家落后。而现在,肯定不容许当年甲午丧权辱国的重现。没有一寸领土,一里领海领空是铺张的,都是值得誓死保卫和珍惜的。

我虽不是好战者,可是我也知一味地求和,如同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若现在再失寸土,我们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