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130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6 文件大小:1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中朝
(尚书令、侍中、常侍)
外朝
(原来的三公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皇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
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兵权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点: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
2、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纪)
①特点: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
三、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3、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
四、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了解)
1、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条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贵族推翻王权,建立了贵族制。
【重点问题突破】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袭、终身、专制
贵族制:选举、任期、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在一定程度上说贵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种进步,为后来雅典向民主制过渡创造了条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
①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基本特点的体现:
①公民大会: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体现了人民主权。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代表由抽签选举产生,每个公
民当选2此后就不能再次当选,体现了轮番而至。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并且审议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三、实质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五、评价
1、积极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
③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消极:
①是公民主体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③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第七课罗马的政体与法律
一、罗马政体演变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贵族共和制
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
②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②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③作用: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
(2)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
(1)内容: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惯法的汇编。
②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2)评价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虽没有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惯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
(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2)对罗马法的评价: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②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第三单元第八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
(新贵族: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也就是说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的旧贵族)
2、过程
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②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
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①“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
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
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选择点】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随着内阁制形成,英国的两党制也形成
形成过程
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
②19世纪,辉格党发展成自由党托利党发展成保守党
③20世纪初,自由党被工党取代,今天英国政坛上活跃的两党是自由党和工党
三、1832年议会改革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2、内容: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获得了进入议会的资格。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九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美国)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②邦联松散的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③美国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
2、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要求】结合课本记住三权分立示意图。
(二)1787年宪法的发展与完善
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和14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
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1787年宪法制定与完善的历史作用
①根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国两党制(驴象之争:驴:民主党;象:共和党)
(1)形成:华盛顿之后形成。(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两党制形成,
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之前
①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奴隶主利益)
②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了解】美国南部奴隶制和古希腊奴隶制的区别
古希腊:纯粹的奴隶制
美国南部:利用努力进行生产,将产品卖给北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奴隶制。
(3)南北战争之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
【重点问题突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比较
项目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行政首脑
首相内阁
总统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行政首脑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对议会负责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执政的关键
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在总统竞选中获胜
第十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法国)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1年前,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1791年,《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二、法国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
③思想原因: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重点问题突破】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三个等级
①第一等级:教士
②第二等级:贵族(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
③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被统治阶级)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成果:
①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②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
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权,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
1、建立的根本原因: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2、建立过程:
①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统治。
②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注意: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君主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并不完
全相同,带有维护资本主义性质)
3、统治政策①对内:维护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制度,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恢复旧制度,
尤其是等级制度。
②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4、1815年,灭亡。
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2、法国“1875年宪法”
①内容: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
行政权:总统内阁
立法权:议会
总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②、意义
经过长期斗争,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问题突破】
1、法国1875年确立的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不同。
(1)与英国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有国王;法国为总统共和国,没有国王。
(2)与美国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和议会独立、制约。
2、法国革命过程中权力机关演变
三级会议——制宪议会——国民大会——国民议会
第十一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国)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
①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原则维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据阻碍了德国的发展
③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主张
2、统一的过程: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3、统一的历史意义
积极: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
(1)内容: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①帝国元首:皇帝。
②行政权: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产生并对皇帝负责。
③立法权: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联邦议会:权利大,议长由首相担任,议员由皇帝任命。
帝国国会:权利小,议员由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律。
(2)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②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
【重点问题突破】
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行政权
首相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议会独立立法权


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总评
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
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
项目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行政权
总统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2、特征: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
②依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被誉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原因: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抬头。
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
②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③教训: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形成大约60年左右时间,形成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
1、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年,甲午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
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2、虎门销烟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
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
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贸易)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
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6、影响
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模块P52页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改约
2、过程
①第一阶段:1856——1858年《天津条约》
②第二阶段:1859——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内容
(1)《天津条约》内容
①开放10个通商口岸
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外国军舰、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
④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割九龙司给英国
4、影响
①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十四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2、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3、具体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二、兴起
1、准备: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基督教)
2、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3、1853年定都天京形成了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
4、军事上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
5、政治上颁布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重点突破】《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为三级九等,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②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
①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在产品分配方面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是一种空想,无法实现。
三、天平天国运动的衰落
1、由胜转衰的标志:1856年天京事变
2、重建领导核心:军事上启用陈玉成、李秀成
政治上启用洪仁玕
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3、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四、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革命纲领不切实际
②广大将士目的不明确
③统治者思想变化
2、客观原因: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五、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太平天国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六、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三大不同点
1、双重使命(反帝反封建)
2、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
3、提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比较(不同点)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不同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斗争侧重点不同
反封建
反帝
斗争方式不同
有组织
自发的
地域不同
南方
北方
依靠宗教不同
基督教
本土宗教
八、《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的不同点
1、对私有制的态度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反对私有制;《资政新篇》赞同资本主义私有制。
2、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推动太平天国达到顶峰;《资政新篇》没有实施。
第十五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日本需
要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