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吉卜林曾说:“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它们教给我了一切。”
6W,即what(什么事) 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
who(什么人) why(为什么) how(怎么办)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6W”原则。
昨天的创建文明城区培训会 what-why/where/when/who-how。
李保国先进事迹
Who
李保国,男,1958---2016,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
职务和荣誉
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核桃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理事长;全国劳模、河北省特等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十大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科技财神”(唯物+唯心)-用科技帮群众脱贫致富,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10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
“太行新愚公”(老愚公移山,新愚公富山,愚不是贬义词了太行山区,是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农民教授、土专家(太行山区的村庄里教授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看图片更像我们心中农民的形象)-初到村里,乡亲们都很惊讶:“这人真土,咋看咋不像大学教授哩。”30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一年200余天在山中,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
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大学校园里按说他是高校教师,每年应该都有寒暑假、节假日,但是感觉几乎没休息过。保着周几有课,有课他就回学校,没课他就在外边跑。)-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
中国共产党员、全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去世后追授)。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12日10时,保定市殡仪馆悼念大厅门前,2000余人伫立默哀,悼念这位年仅58岁的经济林专家。他们中有李保国的同事、学生,更有他放心不下的太行乡亲。据报道,有9000多万人在网络上怀念祭奠他,近30万网友在手机微信"网祭李保国教授"H5专题页面上为他点亮烛光。
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称他为“时代楷模”,随后中共河北省委又决定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感动了这么多人?
When+where+what
1、80年代初,23岁的李保国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就相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来到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放弃享受校园的欢乐,城市的便捷)。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