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文档名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宣讲.doc

格式:doc   大小:213KB   页数:7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宣讲.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2/12/7 文件大小:2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宣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宣讲 】是由【读书百遍】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宣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建筑地基基本设计规范宣讲
建筑地基基本设计11规范宣讲
1本次修订的重要技术内容
211规范基本点和难点解析
3独立基本加防水板设计
4地下室外墙设计
5有关混凝土构造超长解决
6基坑围护构造设计案例分析
7桩筏基本构造设计案例分析
8筒仓基本构造设计案例分析
9孔内深层强夯法与钻孔灌注桩联合应用
10桩基有关设计要点
11地基承载力修正
12地基变形计算
13地基勘探规定及勘察报告的运用
14基本构造施工图审核要点
15基槽检查
16CFG桩设计要点
17特殊土地基基本的设计问题
18弹性地基梁概念宣讲
结语
1本次修订的重要技术内容
:
:
,再加上一条:“地基基本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不不小于建筑构造的设计使用年限”,第3章由本来的5条变为7条款;
、泥炭质土的工程定义;
,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不小于液限、。。具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不小于60%的土为泥炭,有机质含量不小于等于10%且不不小于等于60%的土为泥炭质土。
,
3在岩土界面上存在软弱层(如泥化带)时,应验算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4当土岩组合地基位于山间坡地、山麓洼地或冲沟地带,存在局部软弱土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强度及不均匀变形。

;

:
1置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体上的建筑物可仅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
2地基基本设计级别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同一建筑物的地基存在坚硬限度不同,两种或多种岩体变形模量差别达2倍及2倍以上,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3地基重要受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岩层时,应考虑软弱下卧岩层的影响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
土岩地基重要矛盾是基岩与土层压缩性相差悬殊,如微风化及中档风化岩层的弹模可达MPa,而土层压缩模量仅在1-10MPa之间,两者相差3-4数量级。
山区地基基岩面起伏较大。
四川某地一工程,建筑物两端钻孔揭发岩层埋深5m,设计5m长爆扩桩,建成后建筑物中部沉降较大,墙体开裂,经补充勘探,建筑物中部基岩面埋深15—17m,爆扩桩悬在软土中。
在山区古老湖泊、池塘以及冲沟、河溪中常分布有淤泥、泥炭或软粘土,形成山区局部软土地基,分布厚度不大,一般2-3m。
某工程场地位于一冲沟内,冲沟两侧地基土质较好,但在冲沟中间有一狭长地带淤积有黑色泥炭土,,,,天然含水量w为154%,其工程性质比沿海软土还差。
膨胀土地基
强亲水矿物构成。吸水膨胀、脱水收缩的粘性土。胀缩变形可逆,反复吸水失水,反复升降变形,导致建筑物开裂变形。:
上升型:
建筑物建成后持续上升。粘粒以蒙脱石为主的长期干旱、土中含水量较低的地区。有时基坑长期爆晒、土体再吸水膨胀也会产生持续上升变形,持续上升,。
下降型
含水量较大的膨胀土;
上升下降浮动型
含水量在塑限上下浮动的膨胀土
4桩孔、基底和基坑边坡开挖应控制爆破,达到持力层后,对软岩、极软岩表面应及时封闭保护;
5当基岩面起伏较大,且都使用岩石地基时,同一建筑物可以使用多种基本形式;
6当基本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滑移稳定性。存在不稳定的临空面时,应将基本埋深加大至下伏稳定基岩;亦可在基本底部设立锚杆,锚杆应进入下伏稳定岩体,并满足抗倾覆和抗滑移规定。同一基本的地基可以放阶解决,但应满足抗倾覆和抗滑移规定;
7对于节理、裂隙发育及破碎限度较高的不稳定岩体,可采用注浆加固和清爆填塞等措施。
、易崩解的岩石,应采用保护措施减少其对岩体承载力的影响。
原第6章由7节变为8节
除此之外,原“岩溶与土洞”—9皆有变化,变化为如下条款:
、乙级的建筑物主体宜避开岩溶强发育地段。
,不应作为建筑物地基:
1浅层溶洞成群分布,洞径大,且不稳定的地段;
2漏斗、溶槽等埋藏浅,其中充填物为软弱土体;
3土洞或塌陷等岩溶强发育的地段;
4岩溶水排泄不畅,有也许导致场地临时沉没的地段。
、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地基,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1洞体较小,基本底面尺寸不小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
2顶板岩石厚度不小于或等于洞的跨度。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1基本底面如下的土层厚度不小于独立基本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本宽度的6倍,且不具有形成土洞的条件时;
2基本底面与洞体顶板间土层厚度不不小于独立基本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本宽度的6倍,洞隙或岩溶漏斗被沉积物填满,其承载力特性值超过150kPa,且无被水冲蚀的也许性时;
3基本底面存在面积不不小于基本底面积25%的垂直洞隙,但基底岩石面积满足上部荷载规定期。、,应进行洞体稳定性分析;基本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沿岩体构造面滑移稳定性。
,应按下列规定综合分析与解决:
1在地下水强烈活动于岩土交界面的地区,应考虑由地下水作用所形成的土洞对地基的影响,预测地下水位在建筑物有效期间的变化趋势。总图布置前,应获得场地土洞发育限度分区资料。施工时,除已查明的土洞外,尚应沿基槽进一步查明土洞的特性和分布状况;
2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岩表面的岩溶地区,应注意人工降水引起土洞进一步发育或地表塌陷的也许性。塌陷区的范畴及方向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抽水实验的观测成果综合分析拟定。在塌陷范畴内不应采用天然地基。并应注意降水对周边环境和建构筑物的影响。
3由地表水形成的土洞或塌陷,应采用地表截流、防渗或堵塞等措施进行解决。应根据土洞埋深,分别选用挖填、灌砂等措施进行解决。由地下水形成的塌陷及浅埋土洞,应清除软土,抛填块石作反滤层,面层用粘土夯填;深埋土洞宜用砂、砾石或细石混凝土灌填。在上述解决的同步,尚应采用梁、板或拱跨越。对重要的建筑物,可采用桩基解决。
,应根据其位置、大小、埋深、围岩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因地制宜采用下列解决措施:
1对较小的岩溶洞隙,可采用镶补、嵌塞与跨越等措施解决;
2对较大的岩溶洞隙,可采用梁、板和拱等构造跨越,也可采用浆砌块石等堵塞措施以及洞底支撑或调节柱距等措施解决。跨越构造应有可靠的支承面。;
3基底有不超过25%基底面积的溶洞(隙)且充填物难以挖除时,宜在洞隙部位设立钢筋混凝土底板,底板宽度应不小于洞隙,并采用措施保证底板不向洞隙方向滑移。也可在洞隙部位设立钻孔桩进行穿越解决。
4对于荷载不大的低层和多层建筑,围岩稳定,如溶洞位于条形基本末端,跨越工程量大,可按悬臂梁设计基本,若溶洞位于单独基本重心一侧,可按偏心荷载设计基本。
,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边环保规定高,设计级别为甲级的基坑工程,应进行地下水控制专项设计的规定;
:
1所有支护构造设计均应满足强度和变形计算以及土体稳定性验算的规定;
2设计级别为甲级、乙级的基坑工程,应进行因土方开挖、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计算;
3高地下水位地区设计级别为甲级的基坑工程,。

、流砂、坑底突涌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坑外地层过度沉降。
:
1地下工程施工期间,~;
2满足坑底突涌验算规定;
3满足坑底和侧壁抗渗流稳定的规定;
4控制坑外地面沉降量及沉降差,保证临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
1基坑降水系统设计应涉及下列内容:
1)拟定降水井的布置、井数、井深、井距、井径、单井出水量;
2)疏干井和减压井过滤管的构造设计;
3)人工滤层的设立规定;
4)排水管路系统;
2验算坑底土层的渗流稳定性及抗承压水突涌的稳定性;
3计算基坑降水域内各典型部位的最后稳定水位及水位降深随时间的变化;
4计算降水引起的对临近建、构筑物及地下设施产生的沉降;
5回灌井的设立及回灌系统设计;
6渗流作用对支护构造内力及变形的影响;
7降水施工、运营、基坑安全监测规定,除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外,还应涉及对水位和水中微细颗粒含量的监测规定。
:
1采用地下持续墙或隔水帷幕隔离地下水,×10-4m/d,竖向截水帷幕深度应插入下卧不透水层,其插入深度应满足抗渗流稳定的规定;
2对封闭式隔水帷幕,在基坑开挖前应进行坑内抽水实验,并通过坑内外的观测井观
察水位变化、抽水量变化等确认帷幕的止水效果和质量;
3当隔水帷幕不能有效切断基坑深部承压含水层时,可在承压含水层中设立减压井,通过设计计算,控制承压含水层的减压水头,按需减压,保证坑底土不发生突涌。对承压水进行减压控制时,因降水减压引起的坑外地面沉降不得超过环境控制规定的地面变形容许值。
,由降、排水和支护构造水平位移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陷不应不小于变形容许值。
,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边环保规定高,设计级别为甲级的基坑工程,应进行地下水控制专项设计,并应涉及下列内容:
1应具有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查资料、基坑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及现场抽水实验资料;
2基坑降水风险分析及降水设计;
3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及环保措施;
4基坑渗漏的风险预测及抢险措施;
5降水运营、监测与管理措施。
此外,—:
:
1支护构造体系的方案和技术经济比较;
2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验算;
3支护构造的强度、稳定和变形计算;
4地下水控制设计;
5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设计;
6基坑土方开挖方案;
7基坑工程的监测规定。
、构造设计使用年限、构造重要性系数,应根据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使用条件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
:
1所有支护构造设计均应满足强度和变形计算以及土体稳定性验算的规定;
2设计级别为甲级、乙级的基坑工程,应进行因土方开挖、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计算;
3高地下水位地区设计级别为甲级的基坑工程,。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淤泥及淤泥质土,应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2对正常固结的饱和粘性土应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当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可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3对砂类土,采用有效强度指标;
4验算软粘土隆起稳定性时,可采用十字板剪切强度或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5敏捷度较高的土,基坑临近有交通频繁的主干道或其她对土的扰动源时,计算采用土的强度指标宜合适进行折减;
6应考虑打桩、地基解决的挤土效应等施工扰动因素导致对土强度指标减少的不利影响。
、岩土开挖及地下水条件变化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变形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