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研究员冯飞
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概览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一个产品种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工业体系。从1955年到1998年,中国汽车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表所示。
表1 单位:辆
年份
汽车产量合计
其他
载货汽车
越野汽车
客车
轿车
汽车底盘
初创阶段
1955
61
0
61
0
0
0
0
1960
22574
4146
17148
1182
0
98
4146
成长阶段
1965
40542
11563
26538
2308
0
133
11516
1966
55861
14286
34199
7074
0
302
14279
1970
87166
20248
47101
19621
0
196
18585
1975
139800
29584
77606
30791
0
1819
27497
1980
222288
53304
135532
28034
/
5418
48321
全面发展阶段
1981
175645
44420
108261
19536
/
3428
39986
1985
443377
164167
236934
25172
11897
5207
114069
1990
509242
129868
269098
44719
23148
42409
90574
1995
1452697
216289
571751
91766
247430
325461
161808
1998
1629026
230292
483419
40901
366553
507861
195653
根据汽车产量增长情况、汽车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基本特征的变化,可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是通过国家集中投资和全方位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的,其标志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投产。建国后,由于国内汽车专门人才缺乏,重工业部于1950年8月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制造厂的整体设计工作。1953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这种全盘引进的方式不仅为一汽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而且为中国学习和迅速掌握汽车生产技术、积累经验提供了捷径。一汽建成后,先后发展了
4吨解放牌、、红旗轿车等产品,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
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期间,全国范围企业下放,各省市纷纷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热潮”。到50年代未,中国的汽车制造厂迅速增长到16家,汽车改装厂增加到28家,汽车、特别是载货汽车产量迅速稳步增长,达到两万多辆的水平。中国各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性,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汽车产品的品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货汽车生产体系(具备轻型、中型、重型载货汽车和各种专用改装汽车的生产能力)、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多种需要,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汽车工业投资的严重分散和浪费、布点混乱,重复生产的“小而全”畸形格局,为以后汽车工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另外,中国汽车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开发和研制汽车新产品的能力,零部件工业也比较薄弱。
2、摸索成长阶段
该阶段从1960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个“五年”计划,以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为主线。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个生产基地,1965年开始筹划,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到1975年才建成投产,建设周期长达10年之久。不过,二汽是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建成的,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汽建设中所需的2万多套设备,1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只有1%的关键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他均由国内自行研制生产,所以二汽的建设对促进汽车行业及相关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机床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后期,为满足重型载货汽车需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以及一大批配套厂先后投入建设。进入70年代,在全国汽车供不应求和国家再次下放企业到地方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高潮。到1976年,全国汽车厂家增加到66个,专用改装车厂增加到166个,其中上海汽车厂形成5000辆以上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一批零部件和附